我們知道因為稀缺性的存在,必然會帶來選擇,選擇意味著區別對待也就是歧視,所以歧視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歧視別人的人一般都比較強勢,被歧視的一般都是弱勢群體…
但是有經濟學家發現不是這樣的,在中國就算是比較弱勢,照樣對美國有歧視,不和別國人玩。
我們知道凡是歧視必然要承擔后果,他們的歧視是因為不懂、沒文化?
合理歧視的作用
她做了一個實驗,在馬來西亞的華僑商家就有這種現象,他們對于別國人就有這種歧視現象。
從家族、親戚、地區、方言、語言、國家做了一套歧視機制,但是這樣的歧視是有必要的,對于身在別國的生意人,沒關系、語言不通、不一定健全,這樣做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減少別人違約的的損失,所以這樣做不僅不會有損失反而反而會提高效益。
這樣的歧視是合理的,很大的規避了風險,這就是合理歧視的作用。
限制合理歧視后果
美國十年前有一場次貸危機,06年一直有人不還貸,08年次貸危機。
原因是當時有轟轟烈烈的平權運動,有媒體爆料出來,借貸的人大多都是白人,黑人等弱勢群體比例極少,于是群眾瘋狂了,而且又有人做出一份不嚴謹的報告,說不用做什么研究了通過專業嚴謹的調查這些商業銀行就是在歧視…
于是聯邦政府開啟了“平權運動”,
有人認為當時是因為金融創新,信息不對稱,資本家貪婪。
但是銀行家那么精明,明明人家還的起錢不借,不是銀行的損失嗎,他能不明白歧視的后果嗎?
事實上當時的銀行審查特別審慎,大部分美國人是買不起房的,又有媒體攪渾水,整個社會掀起了幫助弱勢群體的運動,這就要求銀行放低審查標準。
但是商業銀行總是唯利是圖的,他不會隨便承擔不應該的風險,銀行解釋不能隨便放松條件不過群眾不買單,于是聯邦政府威逼加利誘,如果你歧視我們查出來會提起集體訴訟,而且讓兩家有政府背景公司購買貸款合約,也就是政府買單。
于是銀行明白了,他們他們沒有風險了,無論怎樣都有政府買單,于是他們不再嚴格審查,還鼓勵他們貸款,條件月寬松業務越好、滿意度最高,這樣房地產就有了一段繁榮的時間,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在花自己的錢,到銀行知道這些債務是有毒的,所以他們把這些債務買來買去,到最后不知道誰買單。
但他們知道大而不能倒,欠的債越多影響越大,政府虐越不能讓它倒,結果就是次貸危機…
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政府因為政治的原因限制那些合理的歧視,就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更告訴我們書桌經濟學,簡單的看市場失敗,看政策,很少有人看明白這不是市場失敗,而是政府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