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經常會聽到一些老師感嘆,某些讀書時成績中等的同學步入社會后卻混得很不錯,這是因為老師不知道除了成績這方面,其他的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某個技能上(或者說某個維度上)死磕,確實是一個策略,也不一定是不好的策略,只是在單一技能或維度上的競爭必定是非常激烈的。那么,為什么不想想有沒有什么別的策略呢?
借用幾何術語的話,就很容易理解了:
1. 單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長度;
2. 兩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積;
3. 三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體積。
而實際上生活有很多維度,每個人也都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根線。
在任何一個單一的維度上,“第一”只有一個,只有少數人“名列前茅”,剩下的絕大多數都是“落后”,然而有時候即便你當了第一又怎么樣呢?
拿奧運冠軍來說吧,從洛杉磯奧運會開始,國人關注奧運會已經有30多年了,當年的金牌得主們,今天人們還記得多少呢?
李寧、郎平、李玉偉、曾國強、陳偉強、周繼紅、欒菊杰、許海峰……
大家當然都知道李寧和郎平,剩下的呢?為什么最終李寧和郎平看起來(事實上也可能是)更成功呢?結合我們討論的角度來解釋:
他們兩個都是在自己曾經做得最好的維度之外,另外開拓了一個甚至多個維度。
比如背英語單詞,多數人都只是看著背,而少數人則是邊看、邊寫、邊說的背,三個維度的刺激相比一個維度,效果自不必說,一定是比在那看著背的好得多。
套用剛剛的幾何術語,在一個維度上,即便你已經是100分;在兩個維度上,哪怕各自都是有50分,面積已經是2500了;若是三個維度各自都是50分呢?結果是125000……這些數字只是作為一個參照,但已經足夠說明事實。
優秀的人一般都有這樣一個特點:
對新知識保持開放的態度。
學習一項新的技能,就是在開拓一個新的維度,說不定它在某一時刻就能讓你的成績翻倍。
我們應該把自己看成一個“團隊”,學習了編程就多了一個工程師,學習了演講就多了一個市場部經理,學習了概率統計就多了一個數據分析師,多開拓一個維度就多增加一個成員,相互才能有更多的組合,進而才能有更多的可能。
事實上:
個人的成長就是各種能力“團隊合作”的成果。
然而這一切還需要一個基本的前提:
你必須在一個領域相當突出。
凡事都有成本,在一個領域里相當突出就是你的基礎成本。大家應該都聽過“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有個好身體就是你的基礎成本,只有這個基礎扎實了你才能去工作,去玩耍,去折騰……
Google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搜索是其最初做得最好的維度,在這個維度上它已經做到了第一,隨之而來的是豐厚的回報,也使之有能力去開拓了其他多個維度,后來的地圖、Android、人工智能以及其他互聯網業務、硬件產品業務、虛擬現實業務、其他投資業務等,都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跨界”是這幾年才流行開來的詞匯。事實上,每一次跨界,都是給自己拓展一個新的維度。
“斜杠青年”便是如此,他們除了本職工作的技能相當突出,往往還具備多項跨界技能。由于網絡的發達,社會進步的加快,可以預見,以后從事多重職業的人將會越來越多,面對競爭,這些人的機會怎么可能會少?
其實不論是單維度的死磕,還是多維度的拓展,我們的目的都是希望最終能夠得到一個“最高分”。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現有情況,規劃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路徑。
如果暫時沒有租后突出的維度,那就好好打磨自己的技能;如果已經在某一維度足夠優秀,必要沉浸于已有的成績中,不妨換個維度去突破一下自己的局限。
處處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處處突出,但起碼要在一個甚至多個維度上處于一個相當優異的位置,這樣的時候,多維的意義就開始幾何級數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