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機上跑步相比于室外邁腿雖是枯燥的,卻是我鍛煉不可缺的一部分。
室外條件惡劣時,比如冬季的東北,與其出差時帶一堆御寒的運動衣服,還不如帶兩件短打,健身房里跑;夏天正午,太陽暴曬,與其帽子墨鏡,配兩升水袋預防中暑,還不如光著上身,空調機下,跑步機上馳騁。我一般會把坡度調為1度或2度,以彌補跑步機上缺乏的向后蹬地的力量,然后以平均5分的配速跑1小時。另外缺少山地條件,卻想練爬山時,也可以把跑步機調到坡度15度,以步行速度爬升。可惜大部分跑步機沒有下坡,練不了最難的下坡。連練習都是“上山容易下山難啊”!
跑步機上確實是枯燥的,周圍的風景基本是無趣的;有美女出現時當然會例外,但幾乎沒碰上過。對付枯燥我的訣竅在于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以1公里和5分鐘為單位,一點一點地激勵自己。跑步的前10分鐘是最容易的,輕松飄過;進入10-20分鐘,開始有些無聊,此時一般已經加速到配速453分左右。這種狀態下,眼里的電視節目是可有可無的,腦里的思想是飄飄忽忽的,汗珠也是排隊晶瑩欲滴的。20-30分鐘,4-6公里階段,可能會有些疲倦,但是挺挺很快就會消失,迎來內啡肽。1小時及以下的跑步,從一年前起,我已經不中間補水了。但是健身房里的溫度較高,尤其我也不會在室內戴帽子或者導汗帶,為了確保汗水不阻礙視線,至少每十分鐘要毛巾擦一下額頭,
過了半程,心里的成就感就開始奠定了。40分鐘是一個標桿,此時是脂肪和糖消耗量對比的分界線;過了40分鐘后,人的能量會更多來源于脂肪,而不是糖。這也是為什么為了減肥而跑步的人會被告知要跑40分鐘以上,因為減肥要減的就是脂肪,而不是糖或水分。人體內某個時刻,糖分的總能量一般不會超過2000大卡,過了這個數,多余的糖就會轉化成脂肪。40-50分鐘的過程是黎明前的黑暗,隨時想著要不今天就跑到這兒吧,10公里也不錯了。過了50分鐘10公里,只剩下自我激勵,“今天我能,1小時12公里。”?
比起堅硬的水泥路面和磚塊路面,跑步機其實更軟一些,對膝蓋的沖擊也比較小;當然比起塑膠跑道和山間土路,跑步機要硬一些。有了跑步機,才使得我見縫插針的機會增多了,每插上一針,心里就會得意一下。我知道這是一種病,沒得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