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處不在的尋覓、渴望、上癮、強迫行為
你有沒有非常強烈的渴望過某種事物?渴望賺錢、渴望被人們夸贊、渴望排名超過他人、尋覓刺激、渴望一個人等。但當我們得到了渴望許久的,卻并沒有想象中的幸福感,或者幸福感僅僅持續(xù)了很短,又被新的渴望所俘虜。
你有沒有上癮行為? 有沒有明知道一件事有害,卻控制不住自己?控制不住的一局又一局游戲,刷一個又一個視頻,刷微博、知乎、看幾百萬字的小說,耽誤了吃飯、睡覺,事后卻倍感空虛。
你有沒有過度的關注一件事的結(jié)果,甚至有強迫的表現(xiàn)?公眾號發(fā)文后追求數(shù)字,一遍遍刷新。發(fā)朋友圈后,一遍遍看他人的點贊、評論。
這一切的行為帶給我們歡樂,也讓我們充滿痛苦。無法停止的強迫行為;工作、學業(yè)一次次的被拖延,直到最后期限時草草了事;年華虛度的悔恨。那么,這一切背后是什么原因呢,我們?yōu)槭裁从帜敲炊嗟挠敲炊嗟纳习a行為,那么多的強迫癥行為?
二、追逐、沉迷的生物基礎:大腦中的“獎勵系統(tǒng)”挾持了你
1、一個上癮實驗
一系列針對小白鼠的實驗證明了,刺激大腦中的伏隔核可以操縱小白鼠的行為,這種刺激的誘惑遠大于食物的誘惑,小白鼠會持續(xù)、永不停歇的自我刺激,且愿意承受任何痛苦,直至死亡。
1954年,詹姆斯·奧爾茲和彼得·米爾納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們無意中將電極植入小白鼠的伏隔核,進行電擊。電擊之后,小白鼠不停的回到受到電擊的地方,看起來還想被電擊。于是,每次小白鼠向右移動、遠離角落時,他們就用適度電擊獎勵小白鼠。小白鼠很快明白了,只要他們用電擊小白鼠,小白鼠就會向那個區(qū)域移動,很快他們就可以像操控木偶一樣操縱小白鼠了。
他們試圖證明刺激這塊區(qū)域會有多大的快感。他們將小白鼠饑餓24小時后,放在短管中間,短管兩端都是食物,正常情況下,小白鼠會迅速跑去吃食。然而,如果小白鼠受到電擊,它便待在原地,一動不動。和一份有保證的食物獎勵比起來,他們更愿意等待另一次可能發(fā)生的電擊。
他們又進一步實驗小白鼠是否會主動尋求刺激。他們放置一根杠桿,當杠桿被壓,小白鼠的伏隔核就被刺激。小白鼠一旦發(fā)現(xiàn)了杠桿的作用,就會每隔5秒鐘按一次杠桿,電擊自己。小白鼠獲得刺激后永不滿足,會一直不停的壓杠桿,直到力竭而死。實驗者進一步把杠桿放在電網(wǎng)兩端,且每次只能按一次,如果想再次得到刺激必須穿過通電的電網(wǎng)。但實驗證明,小白鼠很樂意在電網(wǎng)上跑來跑去,直到爪子燒焦無法繼續(xù)奔跑為止。
2、針對人類的同類實驗,起到同樣效果
美國杜蘭大學的羅伯特·希斯在病人大腦中的同樣區(qū)域植入電極,并交給他們控制盒。控制盒可以讓他們刺激這個區(qū)域。病人們的表現(xiàn)和小白鼠如出一轍。他們可以自己選擇電擊頻率,結(jié)果他們平均每分鐘電擊自己40次。休息時,研究人員給他們送來食物,雖然病人們承認很餓,但仍不愿意停下電擊來吃東西。實驗人員要終止實驗時,有病人提出強烈抗議。另一個病人在切斷電流后仍然按了200多下按鈕,直到實驗人員要求他們停下來為止。
3、大腦中的獎勵系統(tǒng)
上述實驗中刺激的區(qū)域,就是大腦的“獎勵系統(tǒng)”,這是人腦中最原始的動力系統(tǒng)的一部分。每當這個區(qū)域受到刺激,大腦就會告訴我們:“再來一次,這會讓你感覺非常好”,于是被實驗者將不停的刺激這塊區(qū)域,永不停歇。但這刺激并不會帶來滿足。
大腦中的獎勵系統(tǒng)涉及大腦中的一些關鍵區(qū)域,包含杏仁核、伏隔核等。杏仁核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用信號來指明某一時間的情緒重要性。在遇到某一事件時,杏仁核會決定情緒反應的強度。當欲望出現(xiàn)時,杏仁核發(fā)出的信號被增強,人們對欲望的情緒反應會大大超出“應有的”強度。這種被增強的情緒同樣讓人們的反應行為得到強化,比如性、飲食、賭博、吸毒等。伏隔核和獎勵、愉快有一定的聯(lián)系,或許和成就、笑也有關系。
4、獎勵系統(tǒng)的作用方式:多巴胺
當大腦發(fā)現(xiàn)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它就釋放出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jīng)遞質(zhì)。多巴胺會告訴大腦其他區(qū)域,它們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得手。大量的多巴胺并不會讓人們產(chǎn)生快樂的感覺,而是激勵的感覺,是給你承諾:如果得到這些,你會非常快樂。因此,多巴胺會讓我們會覺得警醒、清醒、著迷。我們仿佛發(fā)現(xiàn)了如何才能得到快樂,而且愿意為了這種感覺付出努力。
5、獎勵系統(tǒng)也會給我們帶來壓力和焦慮
獎勵系統(tǒng)的目的是讓我們得到我們認為重要的事物。它一方面會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承諾,另一方面也會給我們壓力,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讓我們實現(xiàn)目的。當我們得不到想要的時候,就會充滿了焦慮和壓力,痛苦不堪。因此,我們渴望的,即是快樂的源泉,也是壓力的源泉。
6、過度刺激的傷害
被激活的多巴胺受體的數(shù)量,決定了信號的強弱,即獎勵的強度。在小白鼠實驗中,當小白鼠的腦細胞被過度刺激后,它們會意識到已經(jīng)不需要那么多的多巴胺受體。由于腦細胞傾向保存能量,它們只有在需要時才會制造多巴胺受體。多巴胺的受體數(shù)量將大大的減少。于是,不再有什么能帶來獎勵,連食物也是如此。在伏隔核刺激消失后,白鼠們的獎勵系統(tǒng)被摧毀,白鼠不再吃食,在角落蜷縮成一團饑餓而死。
同樣的,人們體驗到過度刺激時,比如毒品渴求,多巴胺會充滿他們的伏隔核,多巴胺受體的密度會降低。最終,成癮者無法從藥品以外的任何東西中體驗到獎勵和愉悅。
人類在生物層面,只對相對變化較為敏感,而對絕對水平很容易適應。人們會很容易適應新得到的,而追求新的刺激。
三、建立正確的獎勵系統(tǒng):明白什么是真正想要的
1、形形色色的“獎勵”承諾
獎勵系統(tǒng)是最原始的驅(qū)動系統(tǒng),給人們強大的生存動力,讓人們機警,給人們動力,是人們健康快樂生活的重要力量。然而,也有很多的不必要的東西被獎勵系統(tǒng)綁定:沉迷小說、游戲、性、毒品等,還有免費、紅包、競爭排名等,給人們生活帶來消極的影響。
人們腦海里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價值判斷,有進化中的遺留、有成長中的經(jīng)歷、還有商家的刻意引導和利用。
首先是原始的生物本能,讓人們渴望食物,尤其是甜食。此外,男性渴望更多的交配、性,女性渴望安全感和照顧等,這讓種族得以延續(xù)。比如,在封建社會以前,男性一夫多妻,追求更多的配偶以繁衍基因。現(xiàn)代社會后,各種色情圖片、視頻、軟文,充斥著網(wǎng)絡,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被一次又一次的刺激,這在以往是無法想象的。一次次的刺激中,多巴胺一次次分泌,很多人會形成色情成癮的行為。而且多巴胺的過度分泌,大幅提高人對刺激的要求,他們在尋找另一半時,對外貌要求會更高,在婚后對另一半的厭煩也會加快。
在個人的成長中,傳統(tǒng)價值觀告訴我們,暮登天子堂、滿朝朱紫貴,告訴我們要出將入相、封妻蔭子。商業(yè)時代,又充斥著如何實現(xiàn)一個小目標,比如一個億,如何尋找風口,成為下一個首富等。父母告訴我們,不要被同學、同事超過,要表現(xiàn)優(yōu)秀,要聽話。
奢侈品商告訴我們,鉆石恒久遠,人要活得精致,你配得上最好(貴)的。游戲商家會利用炫耀、積分、打怪后的不確定獎勵、排名等方式,讓人對游戲欲罷不能。還有各類不確定性的獎勵、免費、紅包,人們?yōu)榱藫寧酌X的紅包,盯著手機看許久。還有其他商家在銷售時用氣味來誘惑消費者等。用各類充滿誘惑的小視頻吸引消費者等。
這些價值判斷,都會和獎勵系統(tǒng)、情緒等綁定,成為自動化的行為,我們會不自覺的渴望地位、財富、美色、刺激。大腦告訴我們,追求這些吧,少年,它會帶給你無盡的快樂,當你得到這些,你就走上人生巔峰了。
2、“我想要”。“不,你不想”:大腦前額皮質(zhì)的力量
進化過程中,人類進化出大腦前額皮質(zhì),前額皮質(zhì)能提高情緒控制能力和目標管理能力。大腦前額皮質(zhì)能讓人拒絕眼前的誘惑,選擇做“更難的事”。
前額皮質(zhì)分成三個區(qū)域:分管“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三種力量。“我要做”的區(qū)域能讓人處理枯燥、困難、充滿壓力的工作。“我不要”的區(qū)域能控制一切沖動的力量。“我想要”的區(qū)域,能讓我們記住真正想要的,是讓我們采取行動和拒絕誘惑的區(qū)域。
要努力訓練大腦前額皮質(zhì),并盡可能避免損傷它的行為。喝酒、毒品等、睡眠不足等,都會損傷大腦前額皮質(zhì)。可以通過鍛煉、冥想等方式訓練大腦前額皮質(zhì),提高意志力。身體和大腦協(xié)調(diào)一致是最好的,只要想做,專注的去做,感知身體,就有效果。可以整理花園、做家務、散步、跳舞、瑜伽、游泳、逗孩子等,甚至坐著、站著、躺著的時候保持感知身體,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還有就是良好的睡眠,以及將呼吸頻率降到每分鐘4-6次。每天堅持冥想,能讓更多的血液流進大腦前額皮質(zhì),能顯著提高注意力和自控制,降低干擾。
3、用理性來辨明真正想要的
對事物價值的判斷,已成為自動化的思維方式。我們看到老虎,第一時間是跑,并無思考時間。我們看到甜食,本能的想吃。看到美女,忍不住的多看幾眼。情緒的優(yōu)先級很高,如恐懼、渴望等,因為我們在遇到直接的刺激物時,血液更多的流入大腦情緒調(diào)動區(qū)域,做出“戰(zhàn)或逃”的判斷;同時,大腦還會抑制理性判斷的區(qū)域,讓我們能集中一切注意力,擺脫當前的危險,或得到當前的渴望。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先恐懼、欲望,而冷靜思考后,又覺得不妥當。
獎勵機制是進化中形成的,很多從前渴望的,在當代社會中已不適應。比如,食物、交配,是生命繁衍的關鍵。在進化中人們產(chǎn)生了獎勵機制,驅(qū)使人們?nèi)プ分稹5F(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是食物過剩,越來越多的人得富貴病,以往對甜食的偏好已不適合。而現(xiàn)代社會分工體系,要求一夫一妻與婚姻忠誠、責任,進化中的很多擇偶行為也已不適合。
同時,在進化中,人們覺得美好的,都一點點和獎勵機制綁定起來:免費、獎勵金、排名、業(yè)績增長等等,讓我們渴望,也讓我們焦慮。很多我們事實上并不需要的,大腦會欺騙我們,“這很好,努力得到它會很美妙”。(對于憤怒、恐懼也是,很多我們無需害怕的,大腦會告訴我們,這很可怕,逃跑吧)。
我們可以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將虛假的需求解綁。比如,我并不需要吃這么多的巧克力,不需要這么多的脂肪。我并不需要太多的奢侈品;我并不需要超越他人等;并不需要他人服從自己、稱頌自己;一天搶幾毛錢的不定時紅包,對我而言并無多大意義,我不需要花這么多的時間盯著;小說中男主的逆襲,從被眾人踩到一步步登上巔峰,后宮無數(shù),并符合多數(shù)人的真實情況。
在一次次暗示中,前額大腦皮質(zhì)會記住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們會放下社會灌輸給我們的虛假需求,找到生命中真正的需求:愛、成長、價值創(chuàng)造、家庭溫馨等。
4、追求真正的快樂:平靜、喜悅、專注、溫馨
在大腦中,快樂中心和獎勵中心不是一個區(qū)域,也不是同一種激素刺激的,前者是真正的快樂,后者是大腦給你許諾的快樂。
真正的快樂,是由內(nèi)啡肽引起的,這是一種由腦下垂體分泌的內(nèi)成性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它能跟嗎啡受體結(jié)合,產(chǎn)生的感覺類似嗎啡、鴉片等,有止痛、鎮(zhèn)靜的感覺。內(nèi)啡肽是包括性高潮在內(nèi)的一切快感的源泉。
內(nèi)啡肽能調(diào)整不良情緒、緩解抑郁、降低焦慮、振奮精神,內(nèi)心寧靜,安逸,溫暖,親密,能讓人讓人充滿愛。內(nèi)啡肽能調(diào)動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提高免疫力,緩解疼痛。還能創(chuàng)造力勃發(fā),積極向上,進入專注的工作狀態(tài),提高效率。能讓人有成就感。
諾貝爾獎獲得者羅杰吉爾曼發(fā)現(xiàn),人體內(nèi)產(chǎn)生內(nèi)啡肽最多的區(qū)域以及內(nèi)啡肽受體最集中的區(qū)域,居然是學習和記憶的相關區(qū)域,內(nèi)啡肽能提高學習成績,加深記憶。
當我們完成了一件很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我們內(nèi)心充滿了成就感,充實,平靜,充滿自信,對未來有信心。這是真正的快樂,這就是巔峰體驗、心流、專注的境界。
在愛情中,多巴胺讓我們充滿渴望、刺激,追求喜歡的人。而內(nèi)啡肽形成的安逸感、親密、溫暖、平靜的感覺,帶來長久的安心感,這是婚姻度過最初激情期后,夫妻雙方長期維持的關鍵。
內(nèi)啡肽的產(chǎn)生非常吝嗇。來自外界的類似毒品(如嗎啡、鴉片等),人體系統(tǒng)無法控制,成癮性極強、副作用也極強,必須堅決杜絕。而人體內(nèi)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因此,中等偏上的運動,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在運動30分鐘以上才能刺激內(nèi)啡肽的分泌。冥想、瑜伽、打太極、深呼吸,也會提高內(nèi)啡肽的分泌量。因此,定期的一定強度的鍛煉、有成就感的創(chuàng)作,都有利于身心快樂。
因此,在形形色色的欲望中辨別真正想要的,堅持鍛煉身體,訓練大腦前額皮質(zhì),感受真正的快樂,能讓我們擺脫欲望和上癮,舒適自由寧靜的把握幸福生活。
參考:自控力,與自我和解:超越強迫、成癮和自毀行為的治愈之旅,以及網(wǎng)上有益的評論,主要用于自己學習成長、記錄心得體會,讓自己更平和、專注。
互動:你有非常強烈的渴望過某些事或人嗎,得到了嗎,是否滿足?你有忍不住刷視頻、看知乎或微博、刷朋友圈、看點贊的行為嗎,是否影響了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