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畢業之后,大家似乎都很忙,有的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到底在忙些什么?但目的好像都格外統一的:掙錢。是啊,錢很重要,我們都是現實主義者,沒有物質做基礎,干什么都沒有底氣,愛情也不例外,就如《小時代》顧里對顧源說的那句話:沒有物質的愛情就像一盤散沙,都不用風吹,走兩步就散了。畢業之后,我們在掙錢的道路上一往直前,走著走著,卻忘了最初的自己,以至于現在讓你坐下來看一本書或者去學校教室上兩節課都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奢望,就算有機會讓你在教室待上一天,你會怎么想:好無聊啊,坐不住,還不如出去轉轉呢。我們終歸還是敗給了那顆浮躁的心。
? ? ?從小帶大我都不是拔尖的學生,甚至因為不理想的成績,在中學時期有很長時間的自卑時期,不敢發言,不敢和同學們說話,但很奇怪,不是優秀學生的我怎么對校園會有那么深的情結。工作之后因為住在山大附近,有更多的機會去學校,尤其是下班之后,騎著自行車,找個公共教室,帶上兩本書,背著背包,嫣然一副學生樣子,我喜歡這樣的狀態,無論什么時候,永葆求知之心、好奇之心。
? ? ?前段時間因為參加北京馬拉松,忙著鍛煉準備,很久沒有去學校看書,再加上報考了10月份的編輯記者從業資格證,在一定程度上對自己施加了壓力,人啊,有時就得對自己狠一點,于是上周五下班后,我拿著書本,騎著自行車,直奔山大逸夫理科綜合樓,記得第一次來這兒還是幾年之前同學帶著過來的,說這里比較安靜,上自習課的人相對較少,從那之后每次去學校上自習,我必選擇這兒,坐在寬敞宏亮的階梯教室,打開書本,看著周圍的同學默默的看書,做題,你會有別樣的感受,好好享受這一整塊的時間,如果在家里或宿舍,肯定被其他東西干擾,學習效率低下,而在學校,這兩三個小時你可以不管任何事情,只需靜靜的看書,思考,做筆記就可以了。我算了一下我一般晚上7.30左右到學校,晚上10.30離開,每天3個小時,天吶,這是多么寶貴的3小時,如何堅持一個月,2個月,甚至一年,會多學多少東西呢,我再感慨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的時候,那么這3個小時對我來說是多么可貴。
? ? ? 我嘗試了幾天這樣的狀態,使我養成了良好的作息習慣,從學校回到家,洗刷洗刷,敷上面膜,關手機睡覺,早晨五點半起床,去公園跑步五公里。開啟全新一天。
? ? ? ?至于那些不開心的事,沒事啊,跑步出出汗一切還得往前看不是嘛?告訴自己在生活中要做有“鈍感力”的人,什么是鈍感力呢,簡而言之,就是遲鈍的能力,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告誡現代人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鈍感力"是非常必要的,這里的“鈍”,不是腦子上的反應遲鈍,而是對于外在的人、事、物要寬容一些,大度一些。
? ? ? ?比如說在公司兩位員工被老板批了,A同事越想心里越難受,覺得好丟人啊,可能一個星期還沒走出挨訓的陰影;而B同事就想:挨批就挨批了唄,想想為什么挨批,如何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領導批評我也是為我好嘛,好好睡一覺,明天該干嘛干嘛,第二天仍然開開心心上班去了。你看,同樣是領導的批評,造成的影響就會有那么大的不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適當遲鈍一些并不是壞事,《鈍感力》這本書是上周在學校利用一個多小時看完的,我想如果在家里看,估計一個周也不一定看完,這就是為什么我會來學校看書的原因之一:效率。
? ? ? ? 當走在校園里,有時還會碰到有人喊:同學,請問XX樓在哪里。有一次就有同學問我讀研幾了?我也只好笑笑說:不好意思,我已經工作了。但心里很開心,起碼表面上看去還真像個學生樣,哈哈,起碼保養的還不老。我喜歡坐在教室翻書本的感覺,喜歡那種安靜和單純,白天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吃吃飯,然后去學校學習,總結一天的收獲,規劃一下明天的安排,不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嗎?“讀書無用論”不只被多少人掛在嘴邊,我不敢茍同,我相信“書到用時方恨少”,等到有用的時候再讀就晚了。所以我不在乎別人說什么,做什么,只要是我發自內心想做的,我一定會做,至于值不值得,別人只是旁觀者,他不知道你到底經歷了什么,所以裁判是你自己。
? ? ? ?我喜歡校園,喜歡坐在教室里學習的那份踏實感,尤其是工作之后,再次坐在那里和學生時代的感覺完全不同,現在的感受:無關功利、無關賣弄、無關虛榮,只是因為喜歡而已,還好,初心還在。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