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接到發言的任務以后心里十分惶恐,原因有兩個:一是個人才疏學淺,怎敢在國學大師及前輩跟前班門弄斧?二是我性鈍口訥,實在是不知怎么才能把自己內心最想表達的東西,完整地呈現給大家。我姑妄言之,大家就姑妄聽之吧。
? 5月份參加生命成長營,因行程中又有其他任務,未能得到各位導師的點化,沒能聆聽各位名師的對國學的解讀,由此也讓自己的成長慢了許多。在《論語》百日線上學習過程中,依靠著大師們的引領和學友們的幫助,我才能堅持學完。所以,今天我想就我自己的學習經歷、職業成長以及教育管理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來談談,學習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好老師,是一個職業中有追求、生活中有情調的理科男。自認為在自身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一些感悟。過多的教育教學管理事務讓我很難靜下心來系統的學習,但這次百日線上學習,讓我感受到了學習獨有的快樂,最初完成作業時,真的大都是應付,大都是馬馬虎虎、得過且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天聆聽大師們的教誨,看著同伴們的精進,心中最基本的求知欲便被激發出來。雖說在所有的結果呈現中乏善可陳,但學習所帶來的對人生的思考則變得越來越有深度了,從而更加自覺地完成這種線上的學習。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學而有知,知而好學”。我想表達的是——1988年,我畢業于師范大學地理系。當初選擇這個職業和專業,也是出于我個人的愛好。所以我更明白地理對于一個人一生的意義,地理,狹義的解釋是氣候地貌,風土人情,廣義的解釋是生命坐標,人生意義。淺層次的地理是用腳步丈量過的疆域、雙手觸摸過的萬物、目力所及的風光、身體感知的溫度。而更高級別的寰宇地理則有關于宇宙萬物全部思想的高度、認知的深度、以及探索的尺度。這關乎的不僅僅的一個人在現實空間里的方位坐標,更是關于生命的意義了。所以我常常從地理的經緯時空想到人的生命的廣度和深度。中國人歷來都追求生命的意義,講人生三不朽,在于立德立功立言。我個人認為德在于修身、功在于利民、言在于致知。而這些的基礎,也是學習。可以說,沒有對學習的深層領悟和廣泛實踐,我的教育之路不會走到今天。我是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的,致力于生命的成長、研究的是學習的科學,接下來,我就結合教育管理中的所做所思所感談談學習對于生命成長的意義。
(一)生命成長需要知行合一——學而時習,思而后行,實踐出真知。
?
? 《論語·學而》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般人都把“習”理解為“復習”,但我更認可楊伯峻在《論語譯注》中的解釋: 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多年的學習和工作經歷,讓我對此深有感觸:“學而時習,思而后行”,就是要躬親實踐,培養自己樂于觀察、勤于思考、善于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要知行合一。
? ? 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先生提出來的,陶行知先生繼承了王陽明的學說,進一步提出了行中求知,而且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浚,后改知行,又改行知。)。以前總覺得陶行知先生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在玩一種文字游戲。實際上,陶先生不僅如此,在繼承自己授業恩師杜威先生的學說中,也進行了創造性的改進。即將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改進為生活即教育。
? ? 對此我也深感認同,行而有知,是符合唯物辯證法的,所謂實踐出真知,實踐也是我們走近教育真理的不渝之途。在從事教育管理工作以來,我對“知行合一”的領悟促使我組織開發了行走課程,行走課程是在國家的游學課程基礎上延伸而來,就是以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會資源為依托,以行走課程開發為主要手段,讓學生有了鮮活、立體、豐富、全面育人的“素養教育”新視野,實現由封閉課堂轉向開放課堂、由靜態接受想象式學習轉向動態體驗探究沉浸式學習,由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單一分離育人轉向學科核心素養和人的綜合素養的合成育人,從而使得學生綜合能力、核心素養大大提高,努力為社會培養出陽光靈氣、文質彬彬、有大德、有大任、有大智,成大美的社會主義英才。
? ? 例如我們開展的夜行拉練挑戰極限行走課程、海北精神成長之旅行走課程、海西學科實踐行走課程等等。例如海北精神成長之旅行走課程,基于此初二初三全體師生共赴海北原子城開展“喜迎十九大 學習兩彈一星精神”,原子城紀念館的精神震撼、王洛賓音樂藝術館的藝術熏染、草原星空下的青春冥想、倉央嘉措廣場詩會的激情誦讀,讓學生加深了對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領悟,給他生命成長篇章里寫下了豐富而深刻的一筆,讓全體師生都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二)生命成長需要德才雙修——溫柔敦厚,思誠明善。
? 《禮記·經解》中說:“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這是漢代儒家對孔子文藝思想的一種概括。作為《詩》教功能的集中體現,溫柔敦厚是就人的言行趣尚、氣質情性或品德修養而言的。主要是指經過《詩》的陶冶,人們富有溫良的善意、誠樸寬厚的人格底蘊、溫厚和平的性情、從容深厚的風俗。
? ? 從2014年開始,我們學校在開展德育教育時,就把我們學校的德育模式概括為“思誠明善”四個字。這也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立德樹人“的要求一致的。誠信是這個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溫厚和善是中華傳統美德,我們倡導學生“日行一善,善其一生”,荀子《勸學》篇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說的就是長期積小善為大德,就會形成一種高尚的品德。所以更是注意引導孩子從身邊的人與事做起,從小善做起。例如我們在小學部施行家務作業與小善日記等。通常意義上的學習可能不包含德的學習,我們正是基于全面育人、立德樹人的原則,讓學生學德而習德,從而讓學生生命成長更完美,不僅成才而且立德。
(三)生命成長需要由獨善到兼濟——心懷大美,兼濟天下。
? 領到這次活動的交給我的這個任務時,我就對我的老師們談到我的一個教育愿景:在我們學校的文科組成立一個《論語》學習小組。我想以自己的經歷為模板,讓我們的老師、學生能夠在品讀《論語》的過程中,提高自身修為,進而感化周圍的人。
從2014年以來,我們把我們青海師大附中60多年的教育實踐概括為”大美教育“思想。青海雪域,自然壯美、文化和美、民風淳美、情懷悠美。“大美”之大,是博大、是遼闊;“大美”之“美”,是美麗、是美好。“盡善盡美”是孔子的理想,“大美教育”是我們附中人的理想。具體來說,就是以下四個方面:”學會生活、熱愛生命的圓成之美;寬誠和善、正己立人的尚德之美:順天啟智、自主發展的致性之美 ;博大卓遠、樂于擔當的兼濟之美。“在我們的理想里,附中的學生,應當心胸博大、立志卓遠。居則潛心學問,出則擔當天下。 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學生既懷兼濟天下之心,又有兼濟天下之才。
孔子《論語·述而》中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學習是要入世的,也就是說人的價值要在社會實踐中得以體現。我們目前的教育模式,重智育輕美育,重理論輕實踐,我認為這有點誤入歧途。想讓學生有真正的發展,特別是在高中階段,就一定要有良好的職業規劃,一定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實踐精神,這樣做,反過來也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讓他們自覺、自主、自發地學習,而不是困于學而無用的迷惘,墮入苦學、厭學的泥淖。
蘇格拉底說過一句話:“不經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過”,一個不學習的生命也是蒼白而單調的。學習既豐富我們生命的內容,也升華了我們生命的意義。30年來的教育感悟,在于我,就是這句話:“學而有知,知而好學。”學習是每個人終生的任務,每個人生階段都將有相應的學習課題與你相伴。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從而適應變化中的職場需要,獲得從業的主動權,收獲各種生活所需的所得,并獲得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和物資基礎;而在履行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滿足各種個人志趣的同時,又可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如此循環往復,以致無窮,人的一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圓滿謝幕。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學習對生命的意義。我們通過學習,提高了自己的學識之外,在于有了發現更多美好的可能。
二我們培養學生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大美的全面發展的人,是成就人的美好。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向著這個美好的教育愿景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