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秋節的前幾天,
我突然想起問自己一句:
"幾年沒回家過中秋了"?
數著指頭算,怎么也算不清具體時間。
是時間太長?還是模糊了時間?
又或是不想翻開數清,
去觸碰心底的柔腸,
這一聲心里的自問,滋味難說。
分攜如昨,人生到處萍漂泊。
大約的記憶,從高中住宿,出來家門,
在家的時間就很少了,
以后工作求學在外,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
少到一年365天里,
只有一個零頭的天數是回到家里的。
而這個零頭的數字里,還包括走親訪友,
真正陪父母的時間估計要用小時計算了。
小時候,
遙遠的記憶里,中秋時節,
家里沒有特殊的大餐晚宴之類的活動,
安靜溫馨的青山腳下,炊煙升起的村莊內,
每家都在忙著收地里的糧食,
忙碌勞累中,
早把中秋節這樣的節日忘在腦后。
用我媽的話說,我是屬于懶孩子,
父母在田里收莊稼,我是躲懶不進田里的。
在家給父母做點最普通的飯菜,
一般都是燒柴,爐火火苗到現在記憶猶新。
我做飯的味道不敢恭維自己,
兩個要求,做熟了,再就是有鹽味。
飯菜煨在灶臺上,去院子里剝玉米,
等著父母收莊稼回來吃晚飯。
說是吃晚飯,
只是因為和平常的飯菜沒有什么不同,
父母從田里運回更多的玉米,
我無奈的感嘆怎么又搬來這么多,
啥時才能剝完呢?
爸媽總是開心的說,"越多越好啊"。
月亮圓了,爬上南山,
把山腳下整個村莊都照亮了。
一家人在院子里吃完晚飯,
月光照亮下,披上厚衣服,
全家動手,開始剝堆積如山,
讓我很頭疼的玉米。
剝到一半,老媽突然想起,
"哦,今天是中秋節哩",
轉身去拿月餅,大家坐在一地玉米上,
吃個月餅,休息一下繼續勞動。
我剝的差不多就犯困,回屋里睡覺了,
爸媽一直堅持把剩下的玉米剝完,
剝完后把玉米掛上架,才去休息。
這樣的中秋,沒有美味佳肴,
確是記憶里最美好的中秋佳節,
親人圍繞身邊,一邊勞動,一邊聊天,
有豐收的喜悅,當然也有農家的辛苦勞累。
后來,
在外求學工作的十幾年里,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讓人浮躁麻木,
望著霓虹燈照耀下,
昏昏的城市上空的月亮,
不禁會念一句"月是故鄉明",
也會掛念父母在家的中秋節做好吃的了嗎?
"桑下豈無三宿戀,樽前聊與一身歸",
生活就是這樣,哪有那么多隨心所欲,?
當年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離開家門,父母,還有那一方夢里故鄉,
給孩子帶上路途的最好的禮物就是,
——正直和善良。
"不戀故鄉生處好,受恩深處即為家",
異鄉與故鄉,熟悉和陌生,已然互相雜糅,
異鄉也作了故鄉,? ?
有的思念在記憶里,
更多瞬間溫情來自現實生活,
周圍的同事、同學、朋友的照拂和相處。
望月有懷遠之思,
如此,借古人之詩,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異鄉的朋友,家鄉的親人,
心中的牽念,
"天涯共此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