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明在年初的的時候下定決定要減肥了,然而過來一個春節,又長胖了幾斤,想想還是算了吧,人生得意須盡歡,先吃飽了再減吧,不吃飽哪有力氣減肥。
明明年初的時候立志要健身練出八塊腹肌的,健身房的年卡都辦理了,私教費也花了,在堅持了2個月之后,激情慢慢消退,然后去的越來越少,不過這不是你的問題,因為你總能找到不去的合理的理由。
如果你,目標年年定,年年打不成,那么這本書非常適合你。只看這本書的名字,絕大部分人會猜測是一本典型的成功學書籍吧,就像《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一樣,題目很俗,若不是李笑來的推薦,我可能不會讀這本書,可是讀完之后發現,這真的是一本經典的不能再經典的一本書。
《成功,動機與目標》
作者: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111-55128-7
版次:第2版 (2013年3月1日)
全書概述
全書主要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重點:
一、制定目標的重要原則;
二、了解自己的目標與動機;
三、有助于達成目標的幾個技巧;
第一部分:制定目標的重要原則
目標具體而有挑戰
我想要自己更健康,我想要自己更開心,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的……
如果你的目標里面都是這樣“模糊”的詞匯,那么你的目標很有可能達不成,因為剛剛那些語句只能算是行動方向,不是目標。目標一定要是具體的,可衡量的,以背單詞為例:
1)我想被更多的單詞。(這是一個無效的目標)
2)我想一天背20個單詞(正常的可量化的目標)
3)我想一天背30個單詞(量化而具有挑戰)
“為什么”的目標 VS“是什么”的目標
目標可以被理解為較為抽象的“為什么”做這件事,或比較具體的——行動“是什么”。
不同的人對同樣的行為理解是不一樣的,我們先看下面的測試:
1. 列清單是
a. 理清頭緒 ? b. 寫些東西下來
2. 清理房間是
a. 愛干凈的體現 ?b. 拖地
如果你兩道題選的都是a,那么你很有可能通常從“為什么”角度來思考;如果你兩道題選的都是b,那么你很有可能通常從“是什么”角度來思考。
當人們用“為什么”理解行為時,總會想得更宏觀些。對長期目標更有概念。當人們用“是什么”理解行為時,他們會聚焦在細節上,能夠更好的安排時間,能有效的防止拖延。
那么哪種思維有助于實現目標呢?這個要視情況而定,最好的方式是視不同情況而適當地轉換思維方式,將“為什么”與“是什么”更好的結合在一起。
當思考做一件事的意義和價值時,用為什么來思考,然后用是什么來思考可行性。用“是什么”方式看待目標能讓你更專注于具體的必要行動,讓你更快地達到目標。如果只有為什么,那么目標很難落地執行,如果只有是什么,往往會忘記做事情的意義是什么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為了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完美的身材(為什么),我決定健身(行動),每周一、周三、周五去健身房鍛煉1小時(是什么)。
第二部分:了解自己的動機與目標
回想一下,你的高中或大學時光,你在班上是更注重發展能力,越多越好地汲取知識,還是展示給老師(或父母,或自己)你現有的能力?在你現在這份工作中,你會把新項目看作學習和積累經驗的機會,還是讓老板刮目相看的機會?當你的浪漫關系中出現問題時,你是更注重二人的成長,從錯誤中學習,還是忙著審視、判斷對方(和自己)?
“表現型”目標與“進取型”目標
當表現是目標時:這類人側重展示自己聰明、有才、有能力或者業績優于他人。他們的精力往往放在一個特定結果上,比如考試拿A。而且對于表現型人而言,成就感來源于與他人的比較中,如果他們比別人優秀,就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如果沒有別人優秀,就會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
當進取是目標時:他們著重于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肯定。最大努力成為最有能力的自己,而不是證明自己已經是最好的了。他們的成就感來源并不是通過與他人的比較獲得的,而是從自己進步的角度來獲得。
表現型的人們工作很努力,而且在相應的環境里也能取得最高的成績。作為學生往往能拿到最好的成績,作為員工往往最有工作成效。但表現型的人內心會比較脆弱,一旦他們努力了也沒能比別人優秀時,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往往自暴自棄。他們通常會成為“自證預言”的受害者,相信自己不行,于是停止嘗試,于是真的不行。
進取型的人們追求“進步”的路上遇到困難時,他們不會像追求“表現型”的人那樣沮喪和無助,他們會做出行動。他們問自己哪里出錯了,然后去修復。把注意力集中在“進步”上的人很少會過早放棄。
那么哪種類型更有助于目標的達成呢?
當目標是那種不是很有挑戰的事情的時候,表現型人格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績,但是當目標很有挑戰時,表現型人格往往會提前放棄,而進取型的人通常會有更好的表現。“表現”型看重結果,要么贏要么輸;“成長”型看重過程,更享受從做事的過程中尋求樂趣。
“進攻型”目標 與 “防御型”目標
有些學生讀醫學院是以當醫生是他們畢生的夢想(進攻目標),有些學生更在意的是如果考不進醫學院會讓家人更失望(防御目標)。兩種學生都很努力——但他們的工作方式不同、戰略不同。一種會被贊揚所鼓舞,而另一種會被批評所激勵。一種會過早放棄,而另一種永遠不懂得放棄。
美國夢就是“進攻”目標的完美展現——它弘揚的便是追星戴月、敢于冒險、走向輝煌的精神。相比之下,中國文化更注重于人際關系,而且以集體利益為重,當人們以自己在集體中的角色來選擇目標時。更多注重預防損失。
“進攻”式思維的人更會被傳統的正面榜樣所鼓舞,而“防御”式思維的人看到負面案例后會更有啟發。所以說,有些人會被英雄事跡所鼓舞,而另一些人則會被有說服力的警戒性故事所影響。
樂觀精神適合“進攻”目標 ,樂觀能在你追求“進攻”目標時給你極強的動力——它會使你勢不可擋地挑戰萬難。對于追求“防御式”目標的人一些悲觀對你來講或許是最有用的——沒有什么比覺察到失敗與危險更可能使人加以防備了。
舉個例子:同樣是一筆投資理財行為,“進攻型”目標的人更看重有多大的收益和投資回報率,而“防御型”目標的人更看重資金的安全以及損失的風險。
目標與幸福感
不是所有的目標都能帶來持久的幸福感,不論你是否能實現它。那么哪些目標能帶來持久的幸福感的呢?就是那些能夠滿足人類對關聯感、勝任力與自主權這三種基本需求的目標。
關聯感是與他人相關及相關壞的渴望——愛與被愛的渴望,這是我們一生都在建立人際關系及親密關系的原因。當你追求的目標是建立或鞏固人際關系以及回報社會時,你對關聯感的需求就會得到滿足。
對勝任力的需求關乎影響你的周圍環境并從中獲取所需要目標的能力。這些目標包括:發展技能、學習東西、個人成長等。
自主權,與自由有關。這是關于選擇和組織自己人生經歷的自由。讓你自由地做你覺得有趣或符合你天性的事。
哪些目標能滿足這些需求呢?總的來說,關于建立、支持和增強人際關系的目標可以,專注于發展自我、增強體魄以及自我接受的目標也可以,那些有關回報社會以及幫助他人的目標也同樣可以。這和李笑來倡導的把注意力放在真愛、個人成長和對社會有價值的事上面表達的是同樣的觀點。
追求受歡迎度、名譽、財富等關乎自我價值外在肯定的目標不僅不會使你快樂,還會干擾你對真正有益目標的追求,從而降低你的幸福感。
第三部分、有助于達成目標的技巧
在開頭的部分我們也談到了有了目標,但缺少計劃,有了計劃,但缺少實施。那什么方法有助于目標的實現呢?“如果……就……”的力量會讓你的計劃如虎添翼。
決定具體行動。你首先要決定達標所需的具體步驟。避免模糊不清的內容,通常一個人若想減肥會想出類似于下面的計劃:一、少吃;二、多運動。——你需要清晰、精確的目標。建立類似于“每晚至少學習四個小時”的清晰計劃,你便對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達標與否一目了然了。
決定時間和地點。接下來,決定做每個步驟的時間和地點。請盡可能做到詳細。這可以幫助你的大腦探測并抓住行動時機——即便是在你的意識無暇顧及時。
整理出“如果……就……”計劃。把上述幾步整理成一句“如果……就……”式的陳述。“如果是平日晚上,我就在我的房間里學習至少四個小時。”如果你愿意,可以把這些陳述寫在筆記本里,或者重復說給自己聽,讓自己消化它。
瞄準障礙。想想達標路上有可能出現的障礙與誘惑。你要如何應對?為你想到的每一點制訂一條“如果……就……”計劃。(“如果平日晚上朋友叫我出去玩,我就拒絕并告訴他們周末見。”)這使你提早制訂出最佳計劃,不論遇到何種情況都能保證你不偏離達標的軌道。
之前古典在超級個體也特別介紹了“if……then……”的魅力,其理念也是來源于這本書。非常簡單的方式,但卻非常實用。
第四部分、在不同場景切換不同目標類型
在前面我們共同學習了不同的目標類型——“是什么”與“為什么”、“表現型”與“進取型”、“進攻型”與“防御型”。那么針對不同的情況,該怎么制定有針對性的目標呢?
在做決定前,思考你期待什么具體的收獲會很有幫助。你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嗎?達成這個目標需要你持久耐勞嗎?需要抵抗誘惑做出犧牲才能成功嗎?享受奮斗的過程與達標同樣重要嗎?需要創造力嗎?需要快速工作嗎?需要準確無誤嗎?盡可能根據你正在著手的具體事宜決定相應的目標型,這是至關重要的。
事情容易時,用“表現”目標。把注意力集中在展示你的能力以及實現“表現”型目標上。聚焦于成功帶來的好處。
沒有動力時,多想想大局。提醒自己目標為何重要。選擇“防御”型目標,聚焦于失敗帶來的損失。
事情困難(或陌生)時,目標要具體。告訴自己達標需要完成的任務步驟“是什么”。選擇“防御”型、“進取”型目標,把注意力從“表現”轉移到“進取”。
誘惑橫行時,多用“為什么”思考。同時選擇側重于避免損失的“防御”目標,這樣能幫助你抵抗哪怕是最具魅力的誘惑。
如果你需要速度,選擇側重于收益的“進攻”目標。
如果你需要準確,選擇側重于避免損失的“防御”目標。
如果你需要創造力,選擇“進攻”目標。同時還要確保你追求的目標是發自內心的。自主權的感受能點燃創造力的火種。
如果你希望奮斗的過程是愉悅的,選擇“進取”目標,同時確保目標為自主選擇。當我們注重進步(而不是表現)并有很強的內在動力時,我們更會讓自己快樂。
如果你想擁有真實、長久的幸福,選擇滿足“關聯感”、“勝任力”和“自主權”這三個基本需求的目標。避免過多關注名聲、威望和財富——即便你能得到這些也無法得到長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