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條騰訊新聞,哈爾濱的靳先生和老伴去看望遠嫁合肥的女兒,呆了短短的十天就要離開,帶著外孫女,在女兒女婿的護送下,隨著人流跑向列車。
從哈爾濱到合肥有幾千公里路程,女兒工作出嫁后,平常只是手機里見面。偶爾回家過節,他們很少到合肥來看女兒。
站臺上女兒女婿使勁的和車上的媽媽和女兒揮手。距離列車開動,還有十幾分鐘。上車后的靳先生重新從車上走下來。在站臺上和女兒女婿說著話,話語里更多都是囑咐。
就在即將離開之際,靳先生突然控制不住情緒,潸然淚下,女兒連忙給父親擦淚。“快上車吧,車要開了,別難受,我過一段時間就回去”。女兒一邊安慰父親和丈夫向列車揮手,轉身跑向出口。
不僅想起了兒時好友,初中畢業后去了廣州上學,工作,結婚,留在了廣州。因為隔著幾千公里,很少回家。盡管可以經常打電話視頻,可是怎能抵的了回家團聚的溫暖和幸福呢?
經常跟好友聊起來,言語間都是對家鄉對父母的思念。這兩天發現她的朋友圈在數數,配著一張日歷的圖片,很是好奇這是在做什么呢?這么焦急和期盼。
她才說有三年沒有回家了,因為懷孕了,媽媽不放心。再過三天就要去那邊陪她一段時間,照顧她。幸福和開心都無法掩飾的住。
“兒行千里母擔憂”三年來不知媽媽有多么的牽掛女兒啊,這次終究還是不放心,再遠也要去照顧。
好友說出門在外十幾年了,每幾年才回來一次,每回來一次,提前一個月,爸媽就開始隔三差五的打電話囑托,“注意安全,帶好東西,別拿太多,想吃什么……”每天都是數著日子盼望著。
回家的那天,真是迫不及待,早上五點媽媽就發信息,“一路多加小心,少帶點東西,想吃什么,讓你爸去買,媽給你做……”,路途遙遠,輾轉回到家已是燈火闌珊,那熟悉的小路,散發著泥土的清香,遠遠的就看見爸媽眺望的身影,幾多歡喜幾多心酸。
要走的時候更是揪心,媽媽幾天前就開始念叨“這一走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回來,要照顧好自己,好好工作別想家……”。
離別的前一晚,基本一晚都睡不著,睡在媽媽身旁聽媽媽一遍又一遍的囑咐。眼淚在眼睛里打轉,實在忍不住,就轉身捂著被子哭一會兒。坐上車要走了,媽媽也在抹眼淚,她更是一路哭著走了。
車子漸行漸遠一直到看不到二老的身影。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家永遠是最溫暖的港灣,父母永遠是這世界上無條件愛著我們的人。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愿,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菜。生活的煩惱向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1999年的春晚,陳紅的這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萬千父母的心聲,唱紅了大江南北,更是唱痛了我們這些作為兒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