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皇帝之一,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暴君”,但是真正的情況是這樣嗎?
古代皇帝死后,都會有續任者給上任作出公正的評價,用來高度概括他的的生平,這就是謚號。但是這種蓋棺定論真的靠譜嗎?
一般認為,謚號在唐代之前還可以,唐代之后就不行了,為什么呢?
您看李世民的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一般謚號就一個字,兩個字的都少見,他這個有多少,唐以后謚號越加越多,尤其是清朝,字多的你一口氣都讀不下來。
所以從唐朝開始謚號就不再靠譜了。正因如此,唐朝以前的皇帝多以謚號稱,比如漢武帝,漢宣帝;唐以后的皇帝都以廟號稱,比如,唐太宗,宋仁宗,因為唐以后的謚號,太特么長了。
謚號字數多是一方面,還有就是公允。看東漢的桓帝,一樣的荒淫游樂無度,謚號是“桓”。《謚法》曰:“克敵服遠曰桓。”漢桓帝一輩子就干了一件有用的事,大體上平息了羌亂,就給了個“桓”。
那么,隋煬帝楊廣呢?唐高祖李淵給楊廣的這個“煬”字謚號公允嗎。《謚法》曰:“好內遠禮曰煬”;“逆天虐民曰煬”。簡單來說,就是淫亂,不守禮,虐民,這完全是評價過錯,沒有功績啊。
按照唐高祖李淵給的這個謚號評價,那么說楊廣是“暴君”、“昏君”,一點問題沒有。我們歷來所學的知識據此告訴我們,隋煬帝就是“暴君”、“昏君”,但是如果這個謚號本身就不公允呢。
我們且從楊廣的履歷中,看他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這個昏君的標準。除去在楊廣未登基之前,平陳一統,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發動對突厥的戰爭,這幾次的戰績。楊廣成就有三點:
1.營造東都,開鑿運河。這兩件事是同步進行的。
2.開創科舉制,發展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的方法。
3.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
每一點的具體內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開鑿運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科舉制度,沿用千年;親征外夷,更是開疆拓土。他做的這些并不是每朝皇帝都能做到的。
一個朝代的君主,多數是平庸之輩,就可以延續百年,他們所得到的謚號無非是一個平謚,但凡有點成就就可以達到美謚,只有極個別的荒淫無道之君,亡國之君才給予惡謚。
“煬”就是惡謚,但楊廣是荒淫無道之君嗎,楊廣荒淫,但不無道,他的確大肆修建了一些宮殿用于享樂,但是除此之外,他還有哪些荒淫之處呢?
他做的所有的大工程,開鑿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三征高句麗,錯誤的就是濫用民力,虐民,但這只是他急于施展自己的抱負,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結果。
誰還能不犯點錯誤呢,漢武帝窮兵黷武,不一樣虐民,只是他沒亡國;秦始皇雄才大略,不一樣虐民,只是他取消了別人給自己評價謚號的權利,差點在他手里亡國,但這不影響他們是千古一帝。
憑什么到了楊廣這里,濫用民力,好大喜功,就給一個惡謚,扣上一個“昏君”,“暴君“的帽子呢?
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很多人那這兩個王朝做對比,因為他們都做了一些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改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使得后人對秦始皇和隋文帝的評價出奇的高。
但是,其實隋朝的很多改革措施都是發生在隋煬帝短短的15年間的,包括改官制,設五省、三臺、五監、十六府,發展科舉制度等,這都是從隋煬帝開始改革的。
唐朝沿用隋朝的改革成果,并進一步發展,才成為了盛唐氣象。毫不夸張的說,楊廣的成就可以和秦始皇媲美。就因為唐高祖李淵的一句惡意差評,他就成為了昏君,暴君,錯過了成為千古一帝的機會,這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