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嚷嚷著要好好學英語,但一直都是半吊子工程,學么在學,學么學的半吊子。今天偶然看到李笑來的《人人都能用英語》。看了一半的感想是,慶幸自己在學,再就是,原來是做的還不夠。
聽得不夠多,書里建議每天要聽四個小時,培養(yǎng)對英文的語感。
剛出生的小寶寶,無論讓他學習地球上6700多種語言中的任何一種,他都能學會,而當小朋友長到18個月,母語就開始顯現(xiàn)出優(yōu)勢。因為他每天聽到的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語音語調,在不同的場合下說著母語。為了更好的理解別人的意思,小朋友也就學會了在噪雜的環(huán)境中過濾出母語,自動忽略其他的語言。
這一點,我還是小有體會的,之前嚷嚷著要學英語時,想著聽力很重要,偶爾也會調到英文頻道想聽個英文新聞什么的。可是聽不懂不說,隨便一點什么聲音,我的注意力就會被完全吸引過去,需要非常刻意才能稍微聽上幾分鐘。最近幾個月因為休假在家,每天要求自己聽上一段TED,(最近兩天開始看著字幕,之前都是權當背景音樂聽的),猛的發(fā)現(xiàn)一旦聽到英文,會不自主的豎起耳朵去聽到底在說些什么,而不會完全將其忽略了。由此可見,我的大腦開始將英文的內容也篩選出來,而不是完全將其過濾掉了。雖然依舊聽不懂,但也絕對是個巨大的進步。
因為馬上要上班,每天四小時我估計是有點難以實現(xiàn)的,那么就一天一小時吧,紀錄到ihour里,明天開始踐行。
第二點是朗讀,個人將其理解為說。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紹朗讀的重要性。(不得不夸我自己一下,雖然學的半吊子,我竟然自己根據聽說讀寫的順序,讓自己在看到這本書之前就開始了聽和說的練習。)關于讀,在做的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是英語趣配音,一個當英語老師的鄰居在微信發(fā)表了自己的配音,覺得不錯,就下載下來,最近兩三個月保持每天三則錄音的頻率。雖然談不上標準,但明顯感覺自己的語音有了很大的進步,至少之前覺得完全跟不上的語速,現(xiàn)在可以挑戰(zhàn)一下啦。另一個是從6月份開始,給小貝貝讀的《one story a day 》,讀這個主要是為了鍛煉小貝貝的英文語感,雖然之前也糾結自己的發(fā)音是否標準(李笑來告訴我們發(fā)音不沒有那么重要,哇哈哈哈,正中我的下懷)。因為句子大抵簡單,讀下來倒也沒什么難度。
需要注意的是針對個別不認識的單詞,還是要查好字典,確認讀音和意思的,這一點有時候會偷懶,需要改進。再就是可以適當增加配音的數(shù)量,因為一則配音短則幾十秒,長也不過一分鐘,量還是有點小的。
第三點就是讀啦,這個讀和上面的讀不同,主要是閱讀。書里很多的提到我們之所以會認為英語難,主要就是我們的閱讀量不夠,讀個幾百個單詞的文章就覺得長的不行了,完全忘記了自己平時10萬字的書一天就能搞定,估計學了十幾年的英語都沒有讀到10萬單詞的英語書籍吧。在讀上的進度之所以緩慢,主要是因為不認識的單詞太多,而一旦查字典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以考慮一天給自己一個番茄鐘的時間閱讀英文,不求甚解的閱讀,只為增加閱讀量,或者說為了讓自己不會看到英文就害怕。細讀可以先和小貝貝一起用簡單的。
最后就是寫啦。"要是有個外教幫我批改英語作文就好啦。"李笑來老師完全說中我的心思。而經過他的分析,我知道實現(xiàn)的可能性實在是不大,第一我不愿意花錢,第二我不愿意花錢,第三我不愿意花錢。更重要的事哪怕真的找了外教來幫我批改,也未必就好,關鍵還在于要多寫多練。一天一篇似乎實現(xiàn)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就一周一篇吧,能不能做到呢?可以挑戰(zhàn)一下。可以用書里提到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最想要表達的內容,做好記錄,然后展開。
"最簡單的往往是最有效的。"李笑來老師不斷不斷的在書中強調這一點。但同樣的,最簡單的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為什么呢?因為大家都想著成功應該不會那么簡單吧,如果那么簡單我還沒成功,豈不是證明我弱爆了?我怎么可能弱呢?拿就是成功太難了,所以呀,有效的方法一定是非常非常難的,需要很強大的內心和毅力去堅持的,既然那么難,要不還是算了吧。相信很多人也是跟我一樣的想法吧。但是,最近看的很多書卻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我不確定哪一種是對的,但我堅信相信后者會更好,因為"行動了不一定會成功,不行動肯定不會成功。"我堅信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