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
現在的反思意為自我反省,指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檢查其中的錯誤就社會性而言,人終生都處在未成熟、未完成的狀態。人終生都在進行著社會化的歷程,故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的努力,在此過程中無限靠近完美和成熟。
在這一過程中,保持積極而經常的反思至關重要。
通過反思,人可以窺見自己每天所思所行,保持思想和行為之潔凈美好。自古代的曾子到現代的陶行知到當代的魏書生、朱永新、葉瀾等教育名家,以及國外的杜威、加德納等學者、教授都把反思作為個體學習和成長的關鍵品質和能力。甚至有人認為,“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徑”(瓦茨)。可以這么說,人是在反思中走向完善的,而人類則正是在反思中走向文明的。
教師,是指導和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和自主成長的重要他人。不能自我教育的人,也不能教育別人。教師理當成為積極反思的踐行者和垂范者。遺憾的是,我們身邊有許多教育者,不肯反思,不懂反思,或者不屑反思。
有位年輕教師擔任班主任,他的教育教學方法簡單落后,動輒訓斥痛罵學生,班級混亂不堪,學生沖突不斷。家長紛紛來信要求更換班主任。學校領導找他談話,他振振有詞:“我們老師可沒有那么大的作用,我們該說的說了,該做的做了,就好了。讀書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他們不肯讀,家長都沒辦法,甚至不在乎,我們有什么辦法呢?這些學生,只要他們平平安安不出安全事故就好了……”之后,依然故我。
學校只得更換班主任,這正中其下懷,他本就巴望著擺脫班主任這副擔子。問題并沒有就此解決。他任教新班級后,依然喜歡照本宣科、一講到底,而且延續了動輒厲聲斥罵學生的作風。學生和他對立,不到半學期課堂上就趴下一片,學生們都不肯學習,成績自然一落千丈。學校派了幾位優秀教師聽課,幫他尋找問題。他照例一一反駁,認為自己沒有錯:課文的重點、難點,該講的都講了,學生不愛學習和思考,我也沒有辦法啊。”那些老師們被他批駁得無話可說,也不愿再說。
“我從來沒有遇見過這樣的老師,總是說學生不好,學生不行,學生不學,始終不肯承認自己教學有問題,也聽不進他人的任何意見,這樣的教師還會有進步的可能嗎?”一位老教師對校領導搖頭嘆息道。這樣的老師,不僅年輕人中有,年長者中也有;不僅這所學校有,別的學校也有;不僅國內有,國外也一定有。
班主任例會時,我請老師講講自己向學生道歉的故事。我以為,會反思的人,一定是懂得道歉的。其中一位說,教室里失竊,他親自一一翻檢學生的書包、書桌,后來,還是沒有查出誰是“盜竊者”,他意識到了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于是向學生道歉。又一位說,自已上課講錯知識點的時候,會勇敢地向學生道歉。更多的,則是沉默不語。他們在教育生涯中,從來沒有過向學生道歉的經歷。或許,在他們看來,教師根本就沒有向學生道歉的必要。
我問老師們:“你們是否習慣于尋找自己教育工作中的失誤?請試舉出最近一周,你認為自己需要糾正或改進的地方。”同樣應者寥寥。鮮有人坦誠地站出來,直陳自己的過失。他們或者是不愿,或者是不敢,或者是不能,甚至或者是不屑。
反思,看起來是一件多么“麻煩”而“多余”的事情。因而在校園里,道歉,也就成為一種稀缺的聲音。老師聽不到校長(包括副校長等)的道歉,因為校長從來不覺得自己有錯;學生聽不到老師的道歉,因為老師從來不覺得自己有過失。只有學生,成了最經常道歉的人,一會兒向老師認錯,一會兒向學校檢討,回家后還得向父母懺悔。不管出于主動還是被迫,最是單純美好的孩子們,反倒成了校園里最經常反思的人,而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卻仿佛從來不需要反思。
痛感教師們不反思的現狀,朱永新教授在教育在線論壇上發布了《“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的帖子,鼓勵教師們每日堅持三省自身,寫一篇千字教育反思文章,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讀所思,并承諾”: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計三百六十五萬字)來本公司。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以一賠百一即現投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或富婆)。
這一帖子一時間吸引了無數網友的關注,也喚醒了許多教育者的反思意識。一些人開始撰寫反思錄,并在短短兩三年間,在專業上突飛猛進,有的甚至發表或出版了不少自己的著作。而朱永新教授,則一一為他們撰寫序言,勉力提攜。
反思之所以重要,在我看來,是因為它不僅可以幫你避免錯誤,助你走向成功,還有著多種重要的意義。
反思意味著誠實。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每天都會犯錯誤,或者是說錯話,或者是做錯事,或者是某些舉止不夠優雅。只要你足夠誠實,你定會意識到自己總是存在著一些令人遺憾的過失或錯誤。如果你不肯反思,這意味著不夠誠實。
反思意味著進取。具有進取向上之心的人,一定會主動開展反思活動。人是自我之師。反思是向過去學習、向自我學習的好方式。拒絕反思,就是拒絕進步。身體上的衰老是從停止生長開始的,而精神上的衰老,則是從不肯反思開始的。那些剛愎自用、故步自封的人,是不會有專業能力和人格修養上的進步的。相反,只會步步下降,漸漸退化。反思意味著擔當,每個人都肩負著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他所生活的世界的責任。做好了,你就有貢獻;做得不好,你就有過失。成功需要總結,過錯需要正視,并樂于承擔責任。遇到問題、困難和失敗,唯有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想辦法,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工作作風和績效。攬功諉過、推卸責任的人,是不會愿意去做真誠的自我反思的。
反思還意味著勇氣。一個人最大的困難不是來自別人,而是來自自己。“認識你自己”,是每個人的終生挑戰。通過反思來認識自己,改善自己,提升自己,從而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反思本身即一種崇尚智慧和美德的選擇。教師不肯反思,意味著他在學生面前呈現的是虛偽、膽怯、自我、傲慢、頑固,即對智慧和美德的無知或無視。
教師勤于反思,學生就會感受到誠實地面對自己和勇敢地完善自己的必要性,從而堅定自覺、自律、自強的信心。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意思是做任何事如果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就要反過來檢查一下自己究競還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夠好。
作為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是否也同樣可以反思一下:
我的課堂中為什么那么多人目光迷惘,甚至趴在桌上?
我的教學方法是否該改一改?
我和學生為什么經常容易發生沖突?
我對學生的態度是否有問題?
一我的勸告和提醒甚至批評和怒斥,學生為什么總是不予理睬?
我是不是對他們不夠理解和關心?
我布置的作業學生為什么總是不能完成?
我是不是布置得太多或者太難了?
我在學校里為何總是憤憤不平且牢騷滿腹?
我是不是有些太自私自我,太自以為是了?
我年輕時為何深受同事和學生愛戴,現在卻總感到受冷落?
我是不是心態出了問題?
有的老師總是抱怨說,現在的孩子不會反思,犯了錯誤,首先想到的就是推卸責任、指責他人,或者就是尋找理由、編織謊言來搪塞。
這該怪誰呢?
作為教師,你自己在面對眾多的教育問題的時候,可曾有過真誠面坦率的反思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