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未知保持好奇和期待,是我們來這個世界的初心。
有一種青春 千般模樣
即使成年了,也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
在黑夜,在松林,你仍要保存著那真,
一樣是明月,一樣是隔山燈火。
?“最初的最初,對你有那么重要嗎?”
“當然,記住自己最初的那個夢,很重要。”
早在兩年前,組織讀書會的時候就經常遇到很多朋友提起很多年輕人都很浮躁,整天瞎忙活,很難看到能靜下心來讀書并且總結學以致用的人。說了很多,我實在不清楚同時在二十多歲時候的年輕人都在做什么,我想用心耕耘自己,努力自我奮斗的人身上會發光。
再后來,從大學老師到身邊的合伙人,都開始醞釀另一種氛圍,告訴我們每一個人未來是固定板結化的,階層會越來越固化,年輕人的出頭之日寥寥無期,“寒門再難出貴子”。我不敢反駁,只有默默做事。哪怕,誠然,這是事實。
我自己都管不好,哪有閑暇管這個世界。我只要努力去尋找那些擁有“奮斗血統”的“小鎮青年”,把他們變成我的投資人、我的合作伙伴、我的同事、我的朋友。
接觸到斜杠青年有近四五年了,這是一個比較獨特的群體。我和我的小伙伴們就想做這么個事。
——梁山泊主手記
2018年3月13日? 你好 :)
我們是誰?
我們是“發現者”,發現了一群嘉興最好玩的人;
他們既可以朝九晚五也可以浪跡天涯;
他們自由的秉成內心的方向,跟隨自我大腦深處的聲音;
體驗著各種有意思的職業,經營著不可復制的生活。
他們是誰?
他們是作家、獨立音樂人、健身教練、攝影師、甜品師……
他們深挖興趣、知識和經驗;
他們一直在 解鎖未知的自己;
他們就是“斜杠青年”。
?“斜桿”一詞來源于英文“Slash”, 這個概念出自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Marci Alboher 寫的一本書:?
《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s: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
她在書中提到說,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這種無聊的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不同職業,例如,萊尼·普拉特(LennyPlatt),律師/演員/制片人,于是,“斜桿(Slash)”便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
是否之前的你對自己的模糊的定位,不知道如何向不熟悉的人介紹自己的困惑,現在,終于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定位—— I'm a Slash。
更重要的是,不再是別人眼球中的“另類”,因為在你身邊,還有很多相似的人,用著不同的方式,做著相似的事情,而我們不僅僅滿足于眼前的身份和職業,卻在努力的讓自己在這現實世界里活出精彩和多元。
看了那么多定義,接下來帶你們直接看看真實存在現實大神
達·芬奇:畫家/作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筑工程師/軍事工程師...
(哇,藝術圈里乃至整個人類史上最牛逼的斜杠人)
普京:總統/總理/前特工/柔道八段/跆拳道黑帶九段/飛機駕駛員/冰球運動員/木匠...
(戰斗民族大帝,女人都想嫁給他,男人都想...)
埃隆·馬斯克:Space x/工程師/慈善家...
(現實版的鋼鐵俠,開著特斯拉帶你去火星)
其實Slash不單單是在國外流行,在國內一線城市早已出現Slash的身影,并且他們的數量在逐漸增加。在身邊就發現不少Slash,他們當中,有的擁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在工作之余利用自身技能去做一些喜歡的事情,來獲得額外收入;有的是完全完全的自由職業者,依靠不同的技能來獲得收入。
最后的話,我是鼓勵大家勇敢去追求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年輕的時候,嘗試各種工作,去到更多的城市,或許這樣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存在的方式,生活也會變得不那么無趣。
But,成為斜杠青年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裝X給誰看
So,先反思自己的是否能hold得住這根“?/?”再行動,豈不是更好?
-End-
快點長按來關注我哦~
編輯:chichi? |? 圖片:網絡
聯系:foundslas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