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曾充滿過太多太多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如果犯傻也算是「理想主義」中的一種的話。大學畢業之后,也不知道從哪兒來的勇氣,傻頭傻腦的就跑去「創業」了,如果說那些經歷也算創業中的一種的話,可能也算是無知者無畏吧。
我覺得不管作任何事情,能搞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以及「能做好什么」會避免掉很多的麻煩。盡管完整的了解一個人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但還是不得不這樣做,尤其是要比較清晰地了解自己,我也嘗試過去積極的做好我能做的一切東西,但 know yourself 的結果就是有些東西的的確確不適合我做。
也談不上逃避吧,只是覺得做一件事,如果既學不到可貴的東西,又沒有任何幸福感可言的話,倒不如果斷的放棄。我并不覺得這種放棄是多么可恥,就像當時選擇它的時候一樣。當然也就更沒有幽怨的情緒了,就像打網游一樣,我確實從中獲得不了任何成就感,反而是越發多的挫敗感甚至是神經衰弱,以至于有時候覺得連自己認定的一些原則好像也開始動搖了,所以我就需要不斷地試錯,就像喬布斯說的:不要停止,持續尋找。
說到這兒,感覺也挺悲哀的,茫茫人海,每個人都煢煢孑立……想起一個詞叫「志同道合」,我覺得人的一生中應該有幾種時刻是處在這種狀態中的,然而,我卻低估了這個詞應有的份量。哪有那么容易的「志同道合」,大多時候甚至自己與自己都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志同道合」。我無法忍受無趣消極虛偽的生活,我也無法忍受自欺欺人的感覺,所以之后便以最快的速度更換了跑道。
那個時候,托朋友幫忙找了一個可以養活自己的地方,盡管對本專業我還是沒有太多興趣,但不得不承認,在最為艱難的時候,它為我提供了一個心理上的避風港,尤其是心里特別煩悶的時候,能夠讓我安靜地想想還可以試點其他的什么。
雖然是份臨時工作,也沒有絲毫懈怠,我深知自己對文字的喜愛要優于數字,所以就瞄上了法學,尤其是做了不少了解,聽了不少課程之后,覺得我得盡快強行轉行了,因為好像找到了那種久違的喜歡的感覺。距離考研還有兩個月的時候,在大學舍友的勸說下才徹底請假回家了,不然我也只是在工作之余聽會兒講課的音頻,到現在我也記不大清考前那兩個月我是怎么過來的了。
后來就去考了,一志愿被刷之后又瘋狂的調劑,最后總算是找到了一個可以收留我的地方。
此后,我再也不想回想過去的東西了,之前我總想著一有機會,就從頭再來,后來發現人的成長跟社會的發展一樣,都是層累式的結構,不可能與過去脫離關系,但也不應該對過去懷念太多,過去的就過去了,太多了就是沉重的包袱,所以要時刻心懷感激,保持好繼續前進的狀態。
經歷考研的還有我的很多朋友,比如一位朋友考同一所學校考了三年,但每年都比復試線低一分。不得已只能調劑,這次調劑成功的時候,他發扣扣消息給我,我簡直高興的熱淚盈眶,感覺比自己被錄了還開心。我遇到過太多太多認認真真去活著的人,他們明明知道所選擇的路除了景色可能不同外,一旦踏過去都還是那些東西,山還是山,海還是海,但仍然怦然心動義無反顧。
我想,一路走來,最讓人心潮澎湃的事情就莫過于此了——每份認真除了被迎以冷嘲熱諷外,竟然都還得到了意外的溫柔和回應。
接下來的幾天,我想抽空寫寫他們的故事,這一篇,且算個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