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要管理情緒,孩子也要學會管理。其實小時候如果建立好情緒管理的基礎,長大就不會碰到這么多問題。而且小孩子是一張白紙,早早教起來,也不會像長大之后,有了自己很多想法,更去抵觸。
小朋友學會管理情緒的重中之重是家里的大人要控制情緒。小孩子很容易受大人的影響。小小朋友最初的哭鬧都源于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及需求關注等。 隨著他的逐漸長大,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觀察,或開始各種試探大人的底線,如果通過耍賴發脾氣成功過,那么他就會以后繼續用這種方式。當他觀察到不同大人有不同反應,他要么或混淆,有情緒,或做出不同的處理方式。所以小人精這個詞可能也是源于此類表現。
小朋友的情緒可以分為兩類,有意為之和無意釋放。所以說,在引導孩子的同時要先分辨一下類型。 不管是哪一種,我們要先教孩子的都是認識情緒,首先要讓孩子明白,情緒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不要覺得好或不好,就好比家里的每一件物品一樣,客觀存在。可能是自己有需求未被滿足而帶來的不開心,可能是身體不舒服導致的情緒,也可能是和別人玩兒/競爭輸了導致的沮喪,不服氣,也有可能就是未達到目的而刻意的耍賴,當然也有無理取鬧。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情緒,總要讓孩子明白,這些是會讓人覺得不舒服,會呈現不同的表現。同理心很重要,表示理解。然后才有可能去引導面對不同類型的事情可以如何去表達,然后可以讓自己舒服,甚至是可以達成目標。在無法實現自己想法的情況下,可以如何調整。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因為人在情緒上,很難聽的進去別人說的話,即使那些話都是對的。所以先讓孩子冷靜下來,然后再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講道理。
比如,第一種,需求未被滿足而產生的苦惱。大人首先可以把孩子抱起來,稍微遠離現場,并給予安撫。到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可以放下孩子,大人蹲下來和孩子說,你很想要那個玩具,是嗎?嗯,那個玩具真的很好玩兒,對嗎?(同理心)你已經嘗試玩兒過了嗎?我們家里的XX玩具和這個很類似吧,可以先把家里這個玩具玩兒透,玩兒好,我們再考慮買新的嗎?或者孩子想要幾個,這時候可能就是個機會教他做出排序。這幾個玩具都喜歡,那么我們這次只可以買一個,你選擇哪一個呢?其他我們以后再考慮是否需要。 同理,回到家里,玩具整理,學會讓孩子去分類整理以及淘汰(按照喜歡程度排序,末位淘汰)。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愿望和需求都可以被滿足的!
對于身體不舒服而出來的作和苦惱,我們要教會孩子表達(當然限于已經會說話的孩子,小小孩兒還是父母要學會觀察分辨的)。大人其實可以通過孩子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做個初步的判斷,然后詢問孩子是否哪里不舒服,孩子指出之后,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細化,找出相應問題,以便做出及時的反應及措施。
而萬事爭第一,輸了哭鬧呢,要兩方面看。一方面說明孩子有上進心,有目標,應該鼓勵;另一方面爭強好勝,比拼需要去正確引導。輸了也要給出同理心,進行安慰,表示理解輸了心情會很沮喪,很失望。冷靜下來后再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是萬事都要爭第一,永遠有人會比自己好。設置合理目標很重要,建立習慣流程是能實現目標的途徑。贏了開心,同時要對過程進行梳理,做到更好,也要對其他人表示鼓勵和認可,其實是他們的努力讓你更好。輸了,也要為勝者鼓掌,大家都很棒!然后去幫助孩子找差距,看如何提高。再者,沒人都永遠第一,第一壓力也很大。
未達到目的的刻意耍賴,一定要制止,不能開口子!這一點尤其要和家人統一,最怕的是你嚴格要求,后面有人拖后腿;悄悄和孩子說,等媽媽走了,去幫他買或達成愿望。這些會滋生孩子耍賴有理的想法,同時也會養成可能的兩面派的做法。戰線必須統一,堅決,沒商量!耍賴時候要把孩子抱離人群,然后再去批評講道理,不然孩子的自尊心也會受創,盡量不要當著別人/眾人面進行批評教育。
孩子犯錯,叫他學會道歉,開始孩子不肯講,父母要懂得蹲下來用孩子的語氣和對方道歉,讓孩子懂得道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和孩子做換位思考也就是換角色的游戲,讓他體會對方的心情,也會容易接受去道歉這件事!
對于無理取鬧,我基本就是Leave him alone,讓他覺得很無聊,然后就恢復正常,跟你道歉了。
不管哪一種類型的情緒,耍賴,我都會去表達我的看法和情緒。比如說,你這樣子做很不好,媽媽很生氣。但是會冷靜,然后去分析問題。目的是為了教他會去表達,會說出感受,但是處理又是冷靜為之的,而非大喊大叫。
總之,不要怕情緒,要認識它,會表達自己的看法,然后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統一戰線,幾次下來,就會看到成果。父母要做到冷靜,自己先急了,也就沒法繼續后面的事情,孩子只會更急。有樣學樣!慢慢做起來,收獲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