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的個人成長》
史蒂夫·帕弗利納
98個筆記
封面
這些原則包括真實、愛、能量、一體、主導、勇氣和清醒自主。
譯者序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取得的每一個小改進,其實都是一次個人成長。
引言
在接下來一年的平靜生活里,我進行了向內的探索。我逐漸建立起了能指引自己的一套全新道德標準,其中包括榮耀、誠實、慷慨、謙卑、公平,等等。這個清醒自主的自我重建過程一直持續了好幾年。
我每天都聽激勵人心的錄音,好讓自己保持積極的心態;我每天都運動,這樣能很好地緩解壓力;我找到很多好方法,顯著提高了自己的產出效率。
2024/09/13發表想法
讀書不實踐,不應用,不反思,不總結,等于沒有讀。
原文:我最重要的那些突破,通常都來源于自己的親身嘗試,而不是來源于瘋狂閱讀別人寫的東西。
我最重要的那些突破,通常都來源于自己的親身嘗試,而不是來源于瘋狂閱讀別人寫的東西。
聰明人的個人成長,到底指什么
對我們每一個具備清醒意識的人來說,到底什么才算是成長,以及我們怎樣清醒自主地實現成長?
第一條線,是我對“清醒自主”理念的長期興趣;第二條線,是我對“個人成長”這件事的持續鉆研。
這樣的一套方法論,應該既符合邏輯,也符合直覺;在理性層面說得通,在感性層面也說得通。它在邏輯上能夠成立,以此通過我們左腦的檢驗;它也要在直覺層面成立,從而通過我們右腦的驗證。
我開始尋找所有成長經歷背后的規律,總結出一套通用的核心原則。為了評估這些原則,我定下了5條標準,而最終答案必須滿足所有標準,具體包括通用性、完整性、不可再分性、一致性、實用性。
實用性意味著,這些原則必須能促成現實生活中的有效結果。
三條基礎原則——真實、愛、能量,以及四條由基礎原則組合而成的衍生原則——一體、主導、勇氣、清醒自主。
一體=真實+愛
主導=真實+能量
勇氣=愛+能量
清醒自主=真實+愛+能量
真正清醒自主的個人成長,就是讓人能夠更好地遵循真實、愛與能量這些基礎原則的成長。
乍一看,其中一些原則就像是普通的常識。比如,真實原則已經在科學領域被普遍認可,愛原則在各個宗教里都很常見,能量原則在商業和政治領域經常出現。但遺憾的是,我們的社會往往會把這些原則孤立起來。
具體來說,就是把真實原則帶入人際關系,把愛原則帶入職業發展,把能量原則帶入身心靈的提升,等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成為一個具備清醒自主意識的人。
第一部分,我們從三條基礎原則開始(真實、愛、能量),逐步探討個人成長的七條原則。
第一,基于真實原則,我會對你保持完全坦誠。我沒有任何興趣向你灌輸虛偽的理念,把你引入歧途。
第二,基于愛原則,我會盡最大努力與你建立聯結,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平等聯結。我是你的朋友和向導,但不是什么精神導師。
第三,基于能量原則,我將幫助你接納自己的能量,直面恐懼。
第一部分 基礎原則
第一部分 基礎原則
第1章 真實
第一部分
基礎原則
第1章 真實
第1章 真實
我們閉上眼睛不愿接受的,我們試圖逃避的,我們一味否認、排斥、鄙視的,往往就是將我們打敗的。那些看起來艱難、痛苦和邪惡的東西,最終會變成美麗、愉悅與力量的源泉,只要我們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
個人成長的第一條基礎原則:真實。
如果你能夠清醒自主地探求真相、遠離虛偽和排斥,那就能極大地提升個人成長的水平。
你需要做出的第一個承諾就是:無論有多困難,無論有多不情愿,你都要選擇去發掘并接納生活的真相,而不是謊言。
如果你根本不承認問題的存在,就永遠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當你否認問題的存在時,你就違背了真實原則。謊言會帶來更多謊言,謊言把錯誤的信念植入你的內心,最終變成了你自我認知的一部分。
真實原則的五個組成部分:覺察、預測、準確度、接納、自我認知。
如果你想改變生活中的某個方面,首先就需要關注這個方面,知道此刻的現實真相。
當你搞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的時候,你往往會更加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你在個人成長道路上的第一步,就是能夠意識到:當前的生活狀態,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
你想要達成某個目標,暫時還不知道該怎么做,這完全可以;但不可以的是,你跟自己說謊,假裝現在的一切都很完美,而你心里知道其實并非如此。最好的生命狀態,就是能夠欣然享受漫漫人生中成長的過程,包括其中短暫存在的那些問題。
如果你固執地不承認自己正站在A點,那就永遠沒法從A點走到想要的B點。你否認A,抗拒A,拒絕接受A,這些只會讓你一直停留在A。
先別擔心該設定什么樣的具體目標;先看清楚,自己覺察到了什么,以及自己對于這份覺察的真實反應又是什么。
預測指的是,你從自身經歷中獲得經驗,進而能夠判斷真實的未來會是什么樣子。
你可以通過兩種強有力的方法,運用心智地圖的預測能力,推動個人成長。
第一種方法:擁抱全新體驗,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全新體驗。
讀一本完全陌生領域的書,跟以往不打交道的人交流,去一個陌生的城市,總之,延展你原有的心智地圖。
如果你只是不斷重復以前做過的事,就會變得停滯不前,心智能力也就隨之衰減。
讓大腦不斷接收新體驗、新思想,你見過越多挑戰現有認知的東西,就越能快速學習,也就越能變得更有智慧。
第二種方法:運用預測能力,做出清醒自主的預測,并用這些預測來做出更好的決策。
如果你足夠有勇氣,不妨問幾個非常了解你的人,讓他們給你一個坦誠的評估——在他們看來,20年后的你應該會是什么樣子?他們的回答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
消極的情緒是一個警示燈,它提醒你要改變當前的行為,這樣才能避免未來面對不想要的結果。
你的心智地圖跟現實世界匹配的準確度越高,你的能力就相應越強。更高的準確度意味著,生而為人,你能夠更好地適應現實世界的生活。
所以你其實有兩個選擇:否認生活中存在一定的不可預測性,給自己建立起虛假的安全感;或者,你可以接受生活中的變化,并與這種多變性和諧相處。
清醒自主地管理風險,而不是否認風險的存在。學會在不確定性中獲得成功,甚至享受不確定性。
?過度歸納:你有過一些不好的約會經歷,于是內心就總結出了一個規律——約會是讓人失望的。
舊的錯誤信念會一直霸占你的心智,直到你發起挑戰的那一天。
?預先偏見:你偶然聽到同事說,一個新來的同事特別難相處,這讓你內心里對那個新同事產生了消極的判斷。
在缺乏直接經驗的情況下做出草率的評判,這通常會導致錯誤的結果。
?自證預言:你的幾個朋友之前嘗試過互聯網創業,結果都失敗了。根據他們的經歷,你得到了一條經驗:互聯網創業很難,失敗的概率很高。
這些錯誤的心智地圖都有一個共同點:做出的預測過度悲觀。這種思維習慣會放大恐懼,降低自尊,帶來擔憂、焦慮等各種消極的情緒。在最壞的情況下,過度悲觀的預測會造成抑郁、無助甚至自殺。
當你能夠覺察自己所處的真實現狀,并能夠基于此做出準確度足夠高的預測時,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全然接納這個真實現狀,以及接納根據現狀所預測出的未來結果。
看看你自己的身體,它健康嗎?強壯嗎?或者,它很不健康,肌肉松弛,而且很虛弱?如果繼續保持現在的生活習慣,你預測未來會發生什么?你接受那個結局嗎?你愿意這樣生活嗎?
個人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全然承認自己真實現狀的能力。即使你不喜歡,即使你感到無力做出改變,你都至少要先承認真實的情況。
你害怕的東西,正是你遲早必須面對的東西。
永遠不要假裝喜歡一個你其實很厭惡的工作;永遠不要假裝享受一段你其實并不滿意的關系;永遠不要假裝自己的財務狀況很好,實際上卻非常糟糕。如果你想讓情況變得更好,首先就要看清楚自己的問題,全然接納現狀。
你全然接納現狀之時,就是開始創造理想生活之時。
一部分自我想要變得健康快樂,高度自知;而另一部分自我卻只想吃、睡、玩,當個懶鬼。
人的自我認知并不是每天都穩定在相同的水平
當你在某種心境狀態下做出選擇并且采取相應行動時,這些行動就會反過來強化這種心境狀態。結果就是,在未來遇到相同問題時,你更可能再次用相同的方式去應對。
個人成長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隨著你達到更高水平的自我認知,最終得以改變低認知狀態下的習慣依賴。
如果想要改變行為習慣,你首先必須建立對內心想法的充分認知。
一個建立自我認知的好方法,就是讓你所有的重要決策,都建立在自己最高質量的思維基礎之上。在你感覺自己頭腦清醒而機敏的時候,就是做出選擇的最好時機。
我做出的決定可能不是完美無缺的,但只要我遵循這樣一個程序,至少能確保自己是在正確的狀態下,基于真實現狀做出選擇。
請注意:如果你在憤怒、恐懼、悲傷、愧疚的狀態下做出決定,就很難遵循真實原則,因為你的判斷會受到這些狀態的消極引導。
關鍵點在于:運用你的自我認知,判斷出自己是在遵循真實原則,還是在違背真實原則;然后,只有在遵循真實原則的狀態下,才做出重要的決定。
真實原則的阻礙因素
一些因素會讓你無法完全遵循真實原則,而這會提高心智地圖的出錯概率。這些因素中有很多會自我強化,改變它們并不容易。但是,當你充分了解這些阻礙因素時,就能更好地避免被它們影響。
媒體引導
當利潤和真實原則相沖突時,商業性質的媒體并不總能堅持原則。
你身處的社會關系——家人、朋友、同事、各種弱社交,這些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對現實的認知。在跟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你持續地被社會環境、文化、教育、宗教等因素影響著。
有一點很重要:對自己腦子里的信念保持覺知,學會清醒自主地對這些信念進行審視,因為它們都是被社會引導過的。
要對自己的判斷報以充分的信任,即使別人不理解你,那也沒什么。自我信任讓你獲得自由,自我懷疑則讓你變成他人信念的奴隸。
有時候你會持有錯誤的信念,這些信念有的只是部分錯誤,有的則是徹頭徹尾的錯誤
真正清醒自主的個人成長,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們能定位自己持有的錯誤信念,并將其徹底清除。請對新信息保持最大程度的開放;如果你懷疑自己的原有信念存在問題,那就盡管對這些信念發起挑戰。
情緒干擾
強烈的情緒會削弱你準確覺察現實的能力。恐懼、憤怒、悲傷、羞愧、沮喪、壓抑、孤獨……這些情緒都會導致你無法清醒思考,從而把錯誤信息當作真相。
成癮行為
成癮行為給錯誤信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人會對自己的成癮行為感到羞愧,所以盡可能地把這些行為隱藏起來。于是,維持一個虛假形象變得比保持真實更加重要;秘密、欺騙、謊言……這些東西最終代替了坦誠的溝通。
克服所有成癮行為的第一步,就是承認現實真相:我確實有成癮問題。克服習慣可能會很痛苦,但如果你能夠坦然承認自己的問題的存在,這就有助于避免進一步逃避和否認。你不妨告訴自己:我現在有成癮行為,我想要改變,但暫時還無力改變。這完全可以。
心智不成熟
想做到全然接納現實真相,實際上需要一定程度的心智成熟,而心智成熟往往來自經歷。你積累越多不同的經歷,心智就越能更快成熟;你越是從逃避、幻想中尋求舒適區,就越會因心智不成熟與錯誤信念長時間經受折磨。
次要收益
次要收益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每當你擁抱虛假信念,并從中獲得了短暫的“好處”,這個好處就是次要收益。
怎樣讓自己活得更真實
自我評估
我希望你看一看這些不同方面的分數。把那些評分低于9的挑出來,打一個叉,然后寫上一個新的“1”。所以現在,各個方面的評分要么是1分,要么就是9分或者10分。
如果你沒法給生活中的某個方面打9分或者10分,那么很顯然,你并沒有在這個方面獲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當你知道自己其實并沒有達到真正想要的狀態時,經常就會給這么一個分數。你只是還沒有足夠的勇氣去直面真相。
7分是一個工作,而不是一份事業;7分是一張讓人過得還算舒服的契約,而不是一段真正滿意的親密關系
當你給生活中的某個方面打7分時,你其實是在說: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但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做得更好,所以就假裝現在已經足夠好吧,很多人可能還不如我呢!
一個坦誠的評分,更大程度上是關乎你前進的方向,而不是你當前所處的位置。舉個例子,我當然是熱愛自己現在的職業的,我肯定打10分。
我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的夢想是什么?我對未來的期待是什么?什么是我內心深處真正渴望的東西,我猶豫、不敢承認,因為我覺得自己無法得到?我想體驗什么樣的人生?
一些人只是把日記當成記錄每天生活和想法的工具,但日記真正的威力在于:讓你超出日常的思維,從上帝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
減少媒體信息干擾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嘗試一個30天的“媒體戒斷”。在這30天里,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不看雜志,不看任何網上信息。完全隔絕各種媒體信息,看看會發生什么。
當你在追求財富的路上獲得所求,
當世界加冕你為一日之王,
請走到鏡前照見自己,
聆聽那鏡中人有何心聲。
他人的評判終將逝去,
既非父母,亦非伴侶,
你生命中真正的主宰,
正是面前這鏡中之人。
他才是你應該取悅的人,不必多慮其余,
只因唯有他伴你一生,直至生命的盡頭。
艱難險阻都可逾越,
只需鏡中之人與你為友。
你或許像杰克·霍納挖出珍寶,
于是自認卓絕之才。
鏡中人卻說,若你不敢直視他的眼睛,
你就只是一個乞丐。
你可以欺騙整個世界,
贏得身后無數掌聲。
但你若對鏡中人欺瞞失信,
最終將只有悲傷與淚水。
——德爾·溫布羅(1895—1954),作于1934年
-- 來自微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