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活美學智慧
正如威廉·吉布森指出:“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爆裂》便是來自未來的明信片。越是在發生重大改變的時刻,越是會出現兩極分化,贏家、輸家有時只在一念間。未來已經裝上了全新的操作系統。這是一個重大升級,對我們而言,隨之而來的則是陡峭的學習曲線。在指數時代,替換舊邏輯,我們的思維亟需與世界對接,推翻過去已經成為大眾所接受的常識,學會差異化思考才能屹立不倒,不被卷入歷史的洪流。
在《爆裂》一書中,伊藤穰一和杰夫·豪將這一邏輯提煉為9大原則,幫助人們駕馭這一動蕩時刻,應對當下的挑戰。本書的兩位作者是極富遠見的思考者。他們敏銳地看到,隨著科技革命和通信革命的發生,世界已經進入數字時代,變革快速出現,而人類的思維卻總是處于脫節狀態。面對這個充滿不對稱性、復雜性、不確定性的嶄新系統,人類的思維需要更新迭代。本書基于此提出了現代世界生存的九大原則,以幫助個體和組織應對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未來。
這9個原則分別是:涌現優于權威、拉力優于推力、指南針優于地圖、風險優于安全、違抗優于服從、實踐優于理論、多樣性優于能力、韌性優于力量以及系統優于個體。
這些原則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伊藤穰一帶領下的媒體實驗室每天都在踐行的工作方式。它們極大地激發了研究人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媒體實驗室始終保持獨特性、新穎性和神奇性。
這本書并不是要講述你知道什么,而是要講述你不知道自己已經掌握的東西以及為何要質疑這些有疑問的假設。
今天的世界比我們歷史上的任何其他時候都更加復雜和充滿不確定性。現代社會目前使用的工具越來越強大,從電腦、可穿戴設備到人工智能……它們正向著速度更快,價格更低和體積更小的方向迅猛增長。比如當我們有了推特,世界上數以十億的陌生人突然只需要一個點擊就能聯系上。科技帶給我們的影響是無比巨大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碰撞時,將釋放出一種爆炸性極強的力量,沖擊和改變社會的各個方面,從商業到文化,從公共領域到我們的隱私。
這種戲劇性變化的時期總會產生贏家和輸家。未來將出現新的規則,并運行在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上。該系統是一個重大的升級,但它有一個陡峭的學習曲線。屬于未來的快速邏輯超越了過去的智慧,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成功的人將是那些非同凡“想”的人。
1. 涌現優于權威
互聯網催生了一種新的政治現象,一種類似于蜜蜂或者其他群體生物的群體智慧,這一集體智慧的能力遠大于該集體中任何個體的能力,也就是說庸眾在互聯網時代所產生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有很大可能秒殺權威,過去的權威認知體系,隨時可能煙消云散。失控且沒有中心的群體力量催生的超級有機體,會催生新的智慧誕生機制,這種方式已經在重塑未來社會。
2.? “拉力”優于“推力”策略
人們一貫采用的“推力”策略是指決策制定者將資源”推“到他們認為最有用的地方,其管理方式存在效率低下的致命弊端。而如今“拉力”策略通過網絡,在最緊急的關頭將最需要的資源吸引過來,使得世界從“資源儲存”向“資源流動”轉變。更加靈活迅速的資源籌集降低了創新成本,并將權利核心邊緣化。自愿參與者因受到內在而非外在獎勵的影響,擁有更高的熱情和潛能,取得更好的表現。
3. 指南針優于地圖策略
運用指南針策略意味著創新者在通往目標的曲折道路上,雖不按照既定的路線,但不偏離目標,而且發揮創造性和自主性。他們能快速應對不斷變化的設想和環境,避免了遇到障礙時重新規劃路線的麻煩。因此在教育上,學生應當學習的是具有導向作用的抽象思維,而不是代數本身,因為只有掌握思維才能真正靈活運用所學,面對不同事物,也能組織、表達和分享想法。
4. 風險優于安全策略
風險優于安全,是挖掘低成本創新的必要因素。而隨著創新成本的下降,風險性質改變,更多人將能承擔風險,使得創新中心邊緣化。利用風險,容忍實驗與失敗,不僅讓投資者更愿意從不成功的投資中抽身,也能讓公司隨著環境改變而改變,保持靈活和彈性。如今,緩慢漸進的改良已經無法趕上科技發展的快速,這也是現在眾多不敢冒險創新,重視安全的大公司逐步衰敗,落后于小型企業的原因。
5. “違抗”優于“服從”策略
創造力需要擺脫束縛,科學進步的規則便是打破規則。在解決問題時,違抗通常要比服從獲益更多,例如計算機安全便是在黑客打擊中得到改善。尤其是在科技時代,每一個人都需要打破常規的創造力。而為了使創新最大化,人們需要在遵循規則的同時,不斷思考其公平性,并擁有無需獲準便能采取行動的自由。“獨立思考,質疑權威”是取得創新突破的關鍵。
6. “實踐”優于“理論”策略
在互聯網時代,社會節奏加快,等待和計劃的成本高于實踐后的隨即應對。通過工作來學習,或用非長期的精力投入于新領域的創新都能降低創新成本。隨著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為了避免被機器替代,社會需要創新型學習者。學校應當著重于教學生如何學習,并避免學習于社會生活脫節。在讓學生主動探索,追求興趣的同時,培養其畢業后,依舊能透過自主學習了解所需知識的能力。否則,他們將極容易被持續發展的社會淘汰。
7. “多樣性”優于“能力”策略
人才與任務匹配的最佳方式,是觀察成千上萬民眾的行為來確定誰具備完成任務的潛質,而不是基于傳統地將最任務分配給最適合的人的管理模式。因為,自我復制是高能力的天性,而領域差異往往使外行人更能解決一些難題。因此,當今社會的每個職場都需要多樣性,多文化的職員分配,這使得消除無意識偏見,努力實現種族,性別平等變得極為重要。多樣性將使創新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8. “韌性”優于“力量“策略
通常而言,大公司傾向于儲備資源,用強大的自身抵御失敗,但一旦真的失敗,便因成本過高,很難東山再起。而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軟件公司則善用極少的原始投資,從不斷失敗中學習經驗,這恰恰允許他們在原有想法失敗時擁有足夠的韌性,輕松自由的變換核心,無需增加成本就能保持生存。因此,為了保護網絡安全,完美的防線是災難性的幻想,而不斷改變的,無法預測的防御措施才具有最有效的防護力。面對攻擊者,不斷的從錯誤中學習和適應才是最好的抵抗方式。
9. “體系”優于“個體”策略
負責任的創新不只需要速度和效率,同時也要持續關注新技術帶來的整體影響,以及理解人、社區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例如每一項科學和技術的創新干預必須考慮到對全球網絡的整體影響。這樣的策略,在當今的產品設計中得到應用,從客戶體驗著手在返回技術層面。這樣的共同設計激發用戶自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增加了個性化定制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