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瑋蓮
五月草木美,麥浪金燦燦,杏兒黃,艾葉香,粽味濃,蟬初鳴,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幼時物質貧乏,都盼著過節,節日都深刻在記憶里了。
端午和麥收連在一起,可以吃一年一次的粽子和新麥子包子,這節日就格外歡暢和隆重。關于端午有各種傳說,傳說增添了日子的趣味和神秘。而我還是覺得“龍的節日說”比較可信。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而偉大的愛國詩人、情懷詩人只是選擇了端午這天殉國,也是殉自己的人生理想,可謂是舍生取義,端午就更多了一份紀念和緬懷。 不管哪種傳說,都是歷史文化的傳承,日子也有了些儀式感。
小時候覺得每一個節日都很神秘,而端午于我最開心和最神秘的事莫過于擁有一只飄著五彩線的荷包。巜詩經》里就有香包的描述,巜禮記》云,“五彩謂之繡。"用五色絲線繡成的香包,加上香草,有裝飾、驅邪、除菌爽神的功效,再配上綠盈盈的艾草葉,而村子里最擅長做荷包的老人,就住在我家東邊的胡同里,據說是從東山回來的,東山是哪,那時的我不知道,就想象著是離我們很遠的很神秘的山吧。
家鄉柳疃絲綢名揚四海,柳疃不僅是絲綢產品的集散地,當地人掌握織綢技術而吸引著柞蠶原料產地來挖人才,最典型的是“闖東山”。昌邑柳疃一帶人“闖東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慶十七年(1812年)。嘉慶末年,一部分掌握了纊絲和織綢技術的人便直接把東山的柞蠶繭購回昌邑來,自己纊絲,自己織綢,自己運到北京去賣。柳疃的綢商店主也意識到,銷售處在產業鏈的末端,利潤空間被生產商擠壓,獲利甚微,只有建廠才能讓利潤最大化。為了便于織綢,賺取厚利,他們就到盛產柞蠶絲的棲霞、桃村、海陽一帶,即“東山”就地辦起工廠繅絲織綢,繼而又在煙臺等出口絲綢的城市辦工廠安織機,雇傭的廠主多是昌邑人,90%以上的織綢工人都是柳疃人。
父母那輩就有好多人闖東山,討生活的,四老婆子上了年歲,那邊也無兒無女,也沒有了老伴,只好落葉歸根了,村子里照顧一些孤寡老人。村里的大人都叫她“四老婆子”,久而久之都也忘記了她的名字,她脾氣古怪,充滿敵意,我們小孩子就隨了大人亂叫,而我因為害怕她打人,不曾敢叫。她脾氣古怪,不愛搭理人,一個人,一個小屋,一個用棒子桔和棍子做圍墻的小院子,站在外面能看到屋門,院子里喂著一只鵝和幾只雞,她平常待人總是帶著敵意,多疑,愛罵人。孩子們不懂事,總喜歡打弄她,以此為樂,往她的院子里扔磚頭、卡啦,她有時跳著高罵,孩子們就笑著一哄而散。而她有一門好手藝,就是每年端午節絀荷包,端午節是四老婆子最快樂祥和的時光。
兒時有一個荷包是件很得意的事,荷包里裝上艾葉,底部有五彩穗子,據說可以避蚊蟲叮咬,可以辟邪,更是難得的裝飾品,尤其我們女孩子,擁有一個荷包是多么驕傲,沒有荷包的小伙伴,家里老人定會給孩子搓五彩線戴在手脖上或縫在衣服上,圖一個吉祥好養。端午節四老婆子也變了和善,孩子們也變乖了,從家里要著零布頭和五彩線,舔著臉排在她的院子里,嘴也變得甜甜的,掙著喊她四奶奶,我會把不舍得吃的好東西偷偷給她,此時她無比自豪,好似以前不愉快的事從沒發生過。一會一個漂亮的小荷包會遞到我手里,我會興奮的心冬冬地跳,高高地擎在手里,炫耀著……
家鄉的風俗,端午家家戶戶插艾子、孩子戴五彩線,包粽子,這節日大多都是舌尖上的文化。 每年端午我也會挖艾子,放在門口和各個窗臺,趨避蚊蟲,求其平安。會早早選好食材,糯米、粽葉、紅棗,包好分享給親戚朋友,自己也喜悅著這個過程。今年卻懶得動,不打算包了,先生忽然問我,“你那倍受歡迎的粽子不包了嗎?“其實他不喜歡吃粽子,他只是樂意看我做這些事的心情吧!況且每年我的婆婆都念叨我包的好,婆婆愛吃,不包都不好意思了!
昨天下午便急忙去超市買了糯米和粽葉,家里還有紅棗。晚上淘米、洗棗,然后浸泡。因為四姨和娘最近在我這兒,多泡了米,讓她倆和我一起包著熱鬧,四姨和娘笑著說:“不好包,漏米。”不和我包,真是人老比小,倆人出去散步去了,先生似乎得意地笑我的失算,哼,我一個人包更安靜,可以盡情享受米、粽葉、紅棗、馬蓮結為一體的感覺,大約用了三個小時,就把米包凈了。上鍋煮,大約五十分鐘停火,燜了兩個小時,然后分粽子,最后剩下的十幾個粽子,作為我們四人的晚餐和明天的早餐。分享勞動成果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啊!
傍晚回去給婆婆送粽子時,老人家包的陰青菜餃子,味還不錯!今年不旱,人青菜不少,鄰居給婆婆好多。先生說以前在濰河東邊釣魚看到一片一片的人青菜,等哪天清閑去捋一些。銀青菜用開水焯過,或涼拌,或青炒,或用來包餃子、包子,味道都不錯。銀青菜又名反枝莧,含有豐富的鐵、鈣、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對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和成人的身體健康都有幫助。反枝莧中沒有草酸,多含的鈣質很容易被人體吸收,而豐富的鐵可以合成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有造血和攜帶氧氣的作用,被譽為“補血菜”。
銀青菜鈣含量約為菠菜的3倍,比豆制品高6-10倍,是幼兒、老人的優良營養保健菜肴。因其性寒涼,故脾虛便溏者慎用,且不宜與鱉同食。這種野菜,是農村常見的野菜,端午節前是吃銀青菜的好時節。
包粽子最正宗的綁繩就是馬蓮,說起這馬蓮,這來源也挺有趣的。四姨在端午前從淄博回娘家,順便和母親來我家住了些日子。我母親姊妹六人,母親排行老三,我的大姨和二姨于前幾年去世了,都是八十多歲高齡。母親今年八十五,四姨八十一,我和先生周末帶母親和四姨去濰河濕地觀光,眼前的濰河大堤令四姨驚嘆時代的變遷。霧鎖水面,夜色漸濃,漫步河堤,聽四姨講過去的故事,當初修建濰河大堤,十八歲的四姨是曙光社的青年書記,她們的青春曾因大堤而耀眼,還有大煉鋼鐵的歷史,后來就是隨軍的歲月……剛強陽光的四姨。
當我們走到一片馬蓮綠地的時候,四姨就說“這東西纏粽子最正宗。”旁邊正好過來一個管理人員,說“這個包粽子能用?”于是就攀談了起來,他聽說四姨從外地回來的就說,那我給你割一點,你們回家包粽子用,圓一下老人的故鄉情結!我們道過謝,于是我今年的粽子用馬蓮綁的,草木味道更濃了。
于是又記起兒時的跳皮筋的兒歌:“小皮球,圓又圓,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
跟在老人的身邊,忽然覺得內心的富足與安寧……日子,陪伴就是幸福!
兒時的端午不懂緬它的深意,只有向往和快樂,長大后的端午,多了歷史意義,大多會想起屈原和賽龍舟的傳統,也是家人相聚的節日了。節日給我們帶來一些歷史的厚重,也帶來相聚的快樂,這便是幸福吧!
安康喜樂,每一個日子都可以祝福,不管哪一種傳說,都給日子一些興致,端午是一種儀式,是一種信仰,屈原為理想和信仰而生,舍生取義,逝者之逝,是為了活著的更好地活!
2018年端午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