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課第九節:人際關系。
人生在世每個人需要和人交流,相互自己相處融洽。很多時候,與他人的關系就是與我們自己的關系,與自己的關系處好了,呈現出來的都是平和的,能夠足夠穩定。
第一單元人際關系的原理和理論。
從實驗、實踐出得出理論,應用理論指導實踐。
一、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溝通與交往中建立起來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
關系是心理上的鏈接。和孩子相處、重要他人相處。有時候有關系就是沒關系,沒關系就有關系。
通過接觸會有一些感受。彼此在一起要觀注對方的需求、在乎、感受。在人際關系中人是趨利不避害的。如果對方指責你,批評你,我們就不會喜歡他。給二成也會帶來情緒。
特點。
1.個體性。
人際交往的雙方的社會角色會影響彼此的人際關系。但在社會角色關系與人際關系不同,人際關系中社會角色退居次要。而對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歡或愿意親近的人,則成為主要問題。
2.直接性。沒有直接接觸,就構不成人際關系。想與人建立更好的關系,就要相處,相處了才知道怎么樣才可能建立親密關系。陪孩子,與孩子相處時要欣賞孩子,理解孩子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在人際關系中平衡最好,彼此感覺舒服。
3.情感性。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人們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使人們相互排斥就會分離。
二、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
1.定向性
根據自己的喜好、年齡特點、性格特點,經濟情況、社會地位選擇我們的交往對象。
2.情感特殊。階段通過我們試探是否自己喜歡才有建立關系的意愿。然后就像剛見面,可能會有一些寒暄之后做出選擇,發現不是自己喜歡的人,可能會放棄,是喜歡的人就會有一些鏈接。
3.情感交流階段。這個階段會談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彼此之間也可以敞開一些。有許多不足與外人道的事情。都會說出來,感覺被理解,被信住!
4.穩定交往階段。關系更進一步情感越來越深。對于對方接納度高。理解、尊重對方,還要小心呵護。雙方較深的情感卷入。
三、自我暴露與人際關系的深度。
在溝通和交往的時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顯示給他人。說明你對他是信任的,你感覺安全,我們可以跟他人過多的自我暴露。但不能要求別人一定會敞開心扉向我們暴露很多。
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你就會那樣對待別人。反黃金法則:希望別人能像我們對待他那樣對待我們。即我對你好,你必須對我好,所以在你還沒有準備好,對待別人的時候就不要聽別人更多的心事,否則他會憤怒。我們要注意邊界。
男士更愿意向女士自我暴露。但如果男士說他婚姻不幸福,女士就要警惕了。女士愿意與同性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是人際關系深度的一個敏感的探測器。
不要要求對方完全敞開心扉,更不應該隨意地侵犯對方不愿意暴露的隱私。這些是內在自我安全和保護的需要。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淺到深:情趣愛好方面,態度,自我概念與個人的人際關系狀況,隱私方面。
四、良好人際關系原則。
1.相互原則。基礎是彼此之間相互尊重與支持,相互性是喜歡的前提,我們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人際交往中的接觸與疏遠,喜歡與不喜歡是相互的。
很多的關系與接納與欣賞有關,看到t他的難得、不易、付出、優勢,做得相對較好的地方,換位思考。所以我們要不斷的覺察自己,完善自己,修煉自己,才能面對各種人。
2.交換性原則。人際關系是一種社會交換過程,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于失,獲得等于失,至少是別太少于失。根據價值選擇結果,要達到彼此相對的平衡。
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人們都喜歡展示自己,以證明自己自我優越感。個體對他人的評價及其敏感。如果你經常批評孩子,指責孩子,孩子會遠離你,會不搭理你。這就是對自我價值的一種保護。要學會好好說話,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影響他人。人人都有一顆玻璃心。
4.平等性原則。人際關系中相互的交往處交。如果平等了,才會感覺到安全,被尊重、彼此關系才能長期維持。
五、人際關系類型。
1.三種基本人際需要。包容需要(接觸、交往、相容)與雙親交往程度導致:低社會行為,超社會行為,理想社會行為。主要他人與自己交往少,就會造成低社會行為,超社會行為是指與人連接的愿望很強烈。理想社會行為,愿望適中最好。在孩子小的時候要無條件接納和包容,隨著孩子長大要適時放手。讓他與同伴有更多的接觸,達到理想社會行為。
支配需要(控制,被控制)有要求,又有自由。人的幸福源于別人對我們有期待,完成這些期待,才感覺幸福有價值,對于孩子,要有期待。同時也要給孩子自由。
情感需要(愛人、被愛)得到的愛程度,導致:低個人行為,超個人行為,理想個人行為
低個人行為對他人沒有愛的需求,超個人行為會黏著他人,希望別人給自己更多的愛。
2.決定個體與其社會情境的聯系,不能滿足會導致心理障礙其他問題。
3.主動表現和被動表現兩種形式。
①主動包容式:主動與他人交往,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②被動包容形式:期待他人接納自己,往往退縮、孤獨。
③主動支配式:喜歡控制他人,能運用權力。
④被動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導,愿意追隨他人。
⑤主動情感式:主動表現對他人的喜愛、友善、同情親密
⑥被動情感式:對他人顯的冷漠,負性情緒較重,但期待他人對自己親密。
4.童年期的人際需要是否得以滿足對成人的影響。
①包容需要
交往少,低社會行為疏遠有距離。過分依賴,高社會行為尋求接觸與注意。適宜溝通,理想社會行為群居獨處均滿足。
②支配需要
對于兒童,既要求有一定自由、民主式的過分控制、專制式容易成yy獨斷獨行,拒絕支配,焦慮
③情感需要。
得不到愛,低社會行為,避免親密關系。溺愛環境,高社會行為強烈尋求愛。適當關心愛護,理想個人行為不受寵若驚,能恰當對待自己。
5.群體整合原則。
群體形成:包容、控制、情感。在關系中,剛開始更多的包容,關系好了會有控制,慢慢地就會產生情感。
群體解體:感情不合失去控制難以包容,導致群體解體。
第二單元人際吸引
一、人際吸引是個體與他人之間情感上相互親密的狀態,人際關系的肯定形式。
親合是較低層次的人際吸引,喜歡是中等程度的吸引,愛情是最強烈的人際吸引形式。
二、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1.熟悉性和鄰近性。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們喜歡與自己相鄰近的人。
2. 相似性。人們往往喜歡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包括:信念、價值觀、人格特征的相似,興趣、愛好、社會背景、地位。年齡、經驗。雙方感覺到相似更重要。
3.互補。
雙方在某些方面看起來互補時,彼此的喜歡也會增加。戀愛的黃金法則:價值觀相似,性格互補。
4.外貌吸引。人們往往喜歡那些漂亮的。美貌也會產生光環效應。也喜歡那些比較帥氣的人。
5.才能。人們喜歡那些有才能的人。無威脅的才能會增加吸引,人最容易嫉妒那些和我們差不多的人變好了,不嫉妒那些不相干的人,也不嫉妒那些比我們好太多的身邊的人,沒有可比性就無所謂了。
6.人格品質。影響吸引力最穩定的因素。喜歡程度最高是真誠,程度最低是不真誠、撒謊。
第三單元人際互動。
人際互動就是人際相互作用。
1.合作。雙方達到共同目的相互配合的行為。彼此目標是一致的。有了共同的見識、建議和社會規范。并且有相互信賴的合作氛圍。
2.競爭。雙方針對一個共同目標的行為。并且目標比較稀有、難得。爭奪可能出現零和沖突,也可能出現雙贏的結局。爭奪時要有理智性按一定社會規范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