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遇到他人爭吵時,往往不敢走上前去勸架,因為爭吵的雙方都處于激動情緒當中,根本無法進行理性思考。勸架的效果微乎其微。
以我自己為例,父親和母親之間的爭吵,從我童年就一直持續,直到父親去世,才告終結。童年時,我常常作為旁觀者,目睹爭吵一次次的上演,很多次爭吵都差一點演變成一場武斗。成年后,我還是經常遇到他們爭吵,我試著想辦法在中間調停,單獨找一方講道理、分析原因,收效甚微。
一、暫停法:從焦慮中抽離出來的好辦法
今天分享的是《連接感:如何應對親密關系中的焦慮》,本書作者認為,爭吵中的雙方往往處于激動情緒中,往往認同了腦中的各種雜音,陷入到焦慮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焦慮常常是我們頭腦中的各種雜音所造成的,就像是一出影片里面的 “彈幕”,總是在給我們的生活發出各種各樣的評判。
我們要覺知焦慮,想辦法從焦慮中抽離出來,不要去認同這些“彈幕”的內容,不要受到焦慮情緒的影響。
爭吵了一輩子的父母,他們不知曉這些。他們受腦海中的雜音影響,一次次的爭吵起來,試圖通過爭吵表明自己的焦慮,試圖讓對方做點什么安撫自己焦慮的心。但是,對方完全處于情緒之中,無法感知到。一次次的爭吵反而印證了腦海中的雜音,加重了焦慮的情緒,潛伏在下一次爭吵時爆發出來。
我們究竟能不能成為父母的勸架人呢?讓這兩個受焦慮情緒折磨的人兒好受些呢?
今天分享的是《連接感:如何應對親密關系中的焦慮》,書中介紹了“暫停法”就是從焦慮中抽離出來的好方法。
暫停法分為三個步驟:啟動暫停、自我安撫、視覺化冥想。
二、減少腦里雜音的方法
三、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