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習的四個基本途徑
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中,提到過學習的四個基本途徑,分別是:
- 體驗
- 試錯
- 觀察
- 閱讀
這里面,體驗是我們獲取知識最基礎的手段。所謂的體驗,通俗地說就是用我們的五官去感受。
比體驗更高級一點的是試錯,比試錯更聰明一點的是觀察。但是這幾個學習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很多知識我們既不能體驗,又無法試錯,更很難有條件進行觀察。
這時,我們就需要閱讀來彌補這種缺陷。
2.
什么是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的作者艾德勒為我們列舉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
- 基礎閱讀
- 檢視閱讀
- 分析閱讀
- 主題閱讀
這里,四個閱讀層次,既層層遞進,又互相交融。然而,由于這本書充斥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對一個只想知道怎樣閱讀更有效的人來說,又不夠通俗。
所以,閱讀這樣的書,還不能簡單地全部采納,你首先研究的還不是自己屬于哪個層次,而是你在讀的是什么書。
閱讀層次可以通過練習不斷地提升,可是如果方向選錯了,會容易誤入歧途。
正確地認識自己,接受現實,往往是做成一件事情的開始。盡管閱讀書籍有它通用的方法,但你若能夠分清虛構和非虛構,事情可能更明朗一些。
3.
你的努力只是“低水平勤奮”?
成甲的《好好學習》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論述這一點。
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遇到有啟發的句子就畫線或者摘抄。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
這是《好好學習》中成甲所描述的最傳統的閱讀方法,也是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就教給我們的閱讀方法。
這個方法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沒有成長。對于學生時代的我們來說,也許還有用,可對于成年人的我們,再這樣一點點地啃書摘抄,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然而,我用這樣的讀書摘抄方法,讀了10年的書,甚至更久。家里一摞一摞的讀書筆記,那是我曾經的驕傲。盡管我讀了很多的書,卻依舊記不住什么,但我還是看著厚厚的筆記本,就覺得心理踏實,充滿了安全感。
我也和成甲一樣,以為這是自己的“記憶力問題”,但實際上,是因為我一直在“低水平勤奮”的怪圈里徘徊不前。
4.
如何跳出“低水平勤奮”呢?
《好好學習》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底層規律,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說的“普世智慧”。
讀書的時候,應該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這才是讓知識系統化的方式。這樣不僅容易記憶,更重要的是,你會通過對自己知識框架的不斷構建,而加深對底層規律的認知。
不僅僅止步于識記,更重要的是思考,對自身知識體系的整合加工,才是事半功倍的良方。
讀書也能夠產生“復利”嗎?
我原來不理解,自從最近閱讀了《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樣讀書就夠了》、《把時間當作朋友》、《精進》等一系列的關于學習方法的書籍,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一旦遇到相似的問題,我就會用這幾本書中通用的思維方法去思考問題,這簡直就是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
知也無涯,然而,人們經常使用的規律畢竟還是有限的。
想要跳出“低水平勤奮”,就要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
5.
如何升級讀書方法呢?
我也曾一度為此困惑地思考。后來,在很多人的推薦下,看了趙周的《這樣讀書就夠了》。書中的RIA拆書法,名字很新穎,但實際上也是舊瓶裝新酒。
R:(Reading)閱讀圖書片段
I:(Interpretation) 拆書家引導促進
A:(Appropriation)學習者拆為己用
雖然我并不贊同這本書的大部分觀點,但RIA讀書法本身沒有什么錯。錯在人們不應該急功近利,有時候,放慢速度,才收獲更多。
實際上,這應該是一個人有了相對很高的閱讀層次之后,一種自然而然,或刻意為之的行為,而不應該作為初級閱讀者克服那幾個明顯是借口的“成人學習三大困境”的方式。
成甲在想清楚“底層規律”這一概念之后,便開始不再苛求于一定要把一本書讀完。而是運用RIA讀書方法,來指導自己的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在實踐中不斷地調整,更有助于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并不斷糾正偏頗之處。
從讀書到發現臨界知識,并不容易。但是,多讀,總是有益。
END.
這幾本書,大部分我都進行了精度,有些不僅僅讀了一遍。在整理《好好學習》這本書的閱讀思考的時候,想到正好可以借此把這幾本書重新復習一下。
盡管,這幾本書閱讀時間跨度有些大了,但很可喜的是,上文提到的知識,都是未經過翻書查閱的。
我還能夠記得那么多點,更準確的說法是,我能記得他們之間的關聯,這是多么讓人開心的事兒!
我們學習知識,不就是為了能夠自如地運用嗎?
有很多人說:“為什么我如此努力,結果卻這么差呢?”
是時候想一想,你是否還用著最原始的閱讀方法呢?
如果你對此感興趣,上文提到的那幾本書,是不容錯過。
更多關于《好好學習》這本書的領悟,請看:
更多同系列文章如下:
期待你的閱讀和關注。
文|升騰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