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群人很熱鬧的在一起,我便總想逃,然后我就逃了。
2016/12/16
認真的來說說自己
一個人是常態,經常的狀態,長久的狀態。今早看到趙星的《孤獨,真的是一種病》,有這樣的一段描述,有一種太相近的感覺。
“孤獨就像一場永不解凍的冰,凍在南極和北極,不到遇見大規模的全球變暖,便不會消融開來。上班一個人做事,一個人回家,也喜歡一個人吃飯,或者只跟一個人吃飯。我害怕很多人一起,參與不了集體活動,在人多的時候我總會覺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說什么聊什么,不知道如何和大家熱絡起來。小時候的那個我消失殆盡,或許,人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以后,都會變成另一個自己都不認識的自己。”
? ? ? ? ? ? ? ? ? ? ? ? ? ? ? ? ? ——一直特立獨行的貓
所以,我應該也是有這種病的一人?那我在初中之前得算正常的,一步一步走上這種只習慣一個人的狀態大概就是從初中開始的。出于好勝心太強,出于脾氣太直不愿有所保留,還是?別被嚇到,我與人相處外面呈現出來的狀態還是所謂的“正常”的,但心里,內心深處,諸多難受,和不自在。
那個時候是想與人說的,能和誰講,媽媽吧。記得有一段時間每周周末回家后便在沙發上開始我的苦水哭旅。吐槽著為什么我不能跟其他人一樣那么自然的就跟別人打成一堆,為什么我總是一個人去做那些事情,為什么?我很責備自己,因為我認為我大錯特錯了,好像就我有問題。媽媽大概,不,是真的也不理解。別的同學都好好的,怎么就你這樣了。每次哭的場面還蠻激烈的。每次也都得不到相應的寬慰理解和包容,不管到底是不是我的問題。
所以,久了,便不會再跟他們說了。因為內心拒絕再讓他們傷我一次。每一次的哭都耗盡了我的精力,每次哭完身心也真的都被自己給掏空了。站在現在18歲這樣一個年齡去看那個時候就10歲多點的我,原來已經感情如此細膩,會為一件說不明道不清的事扯開了心去哭,我覺得心疼她。她不懂什么的,亂想了,想多了,可能也沒想去解決問題本身。那個時候,如果媽媽就直接緊緊抱著她,什么都不說,給她弄些辣的吃的;她便好了。可能畢竟不是可能。
所以,一點點一滴滴,心里真的是有問題的,問題不在于孤獨,而在于錯誤地對待了孤獨,認為孤獨是可恥的,見不得人的。那么巧,還有一些路過我這的人帶給我的觀念更是加深了我對孤獨的誤解。比如,人類是一個類,一個群體,你得是那個群體里的一員,融不進去,你這輩子基本上沒有救了;比如 朋友一大堆,走到哪,隨意招招手就是他的朋友,我呢,寥寥;比如分隊找組,或是做清潔,或是小組討論,或是體育課分隊接力,我就尷尬了,不知何去何從。
討厭這樣的自己,總是融不到大家當中;一次次試著去融進去的時候,總是自動的就被排除了,好像被排斥是有連鎖反應的,有第一次了,后面便都這樣了。那時候感覺糟糕極了,生活還有什么意義呢?別人的喜怒哀樂我想扯上關系也不行,我的喜怒哀樂就還是自己的喜怒哀樂。我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曾多次想過,爸爸媽媽我也覺得對不起,因為這么多年好像我只帶給了他們麻煩和不愉快,物質上和精神上的負擔。
慢慢的,知道孤獨已經是我的常態,我就安靜了。在高中,除了讀書,做作業,看電視,其他的便沒有什么了。我看了很多英語短文,看了很多電視節目,一看變沉迷,大概是想忘了孤獨狀態的痛苦,同時也去這些當中尋找力量。那幾年,真的很安靜。雖然還是會和同學打打鬧鬧,開著沒邊沒際的玩笑,沒心沒肺有時話特多,班級活動也盡量積極活躍,但...內心里,始終是說不出口的一堆傷口,不適合說給任何人聽,實在是太害怕。
幸好,我們那的高中那段時間好像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同學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所以,我也假裝這樣做了,學習嘛。就以學習為借口,其他的就放到一邊。所以,我內心更加沉默了,這并不是一種幸好。我都在忽視自己了,不過后來好像一心記著高考,忙著睡覺了,沒什么痛苦的感覺。每天就那么按部就班的,也想著,也許高考了就好了。
并不,問題不解決一直都會在那,還會越來越嚴重,甚至產生不好的連鎖反應。
這次真的幸好,自己替自己感嘆是幸運。或許因為年歲已長真的成熟了些,或許是高考的洗禮太精彩,或許這幾個月大學生活的直接,或許是那一篇篇溫暖的文章,或許是看見了溫暖的某些人。心有被治愈到,自己也越來越會為自己治療,還想成為一個自帶溫暖屬性的人。
現在的我對待我經常一個人這事,已經呵呵了,一個人挺自在,也會約著人吃吃飯,聊聊天,走走路。以前是我錯待了自己,但那樣一種過程又是必經的,不然今天的我也不會因為冬日里的陽光燦爛莫名開心了一天,走在路上也會撲哧一聲笑出來,還那么有閑情的去撿了那么多的葉子。
感恩,感激,感動。謝謝每一個階段的自己,每一步都不易,我很珍惜小小的力量。珍藏在心,供我一生溫暖。
Pretty sunshine of life:我很慶幸,因為過去的自己,我才是現在如此的我。我還要繼續成長與溫暖。雖然還是一個人的常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