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薛立新教授:家長要認識自己的孩子
“誰的孩子誰不認識呢?”是的,這句話不錯。但我們做父母的真的“認識”自己的孩子嗎?答案是否定的。這里的“認識”是理解、了解、懂得的意思。因為很多父母其實是不理解、不了解、不懂得自己的孩子的。常有父母在批評孩子時,孩子會用“你知道啥啊”“你不懂”“不知道你就別說”……來反駁媽媽。孩子話里的含義就是媽媽“不認識”自己。
有一位媽媽,大學畢業,還從事教育工作。孩子小時候非常聰明、可愛、活潑。可嘆的是這位媽媽有個致命的弱點,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所以,孩子稍不遂她的意,就要受到她的打罵、訓斥。更大的毛病是沒完沒了的嘮叨:“天生不是成才的料。”結果弄得孩子失去了信心,柔嫩的心靈抵不過媽媽的“咒罵”,最終孩子成了問題孩子。
而后,媽媽她更像個得勝的預言家,每日搖頭晃腦,口中仍是振振有詞:“說對了吧!我早就說過,你不行!”似乎,只要心安理得地認為“早有預見”,一切責任就都歸于孩子了。
這類父母之所以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塊料”,實際上是自己沒有識才之才。由于不懂,甚至不相信能育子成才,因此就用“不是那塊料”“不行”的咒符把孩子壓住,同時也把自己與孩子毀掉了。一個很淺顯的道理是:即使是美玉,也需要識別、雕琢,否則也只是一塊石頭。即使是金子,埋進沙土里也放不出光來。
所以,當父母的要真正“認識”自己的孩子。不要用全世界人的優點去比自己孩子的缺點,而是努力尋找和發現孩子的優點,去鼓勵孩子,讓孩子進步。
那么,父母需要認識孩子的那些問題,如何認識自己的孩子呢?
第一,要樹立一個理念,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我們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同別的孩子比較。
第二,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沒有任何人比我們更了解孩子。孩子的性格是開朗活潑還是內向斯文,我們應該一清二楚。
第三,要了解孩子的優缺點,孩子有什么優點,有什么缺點,我們心里要清楚。
第四,了解孩子的興趣,孩子喜歡做什么,擅長做什么,我們更要清楚。
第五,要了解孩子的潛能在哪里,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會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每個身心健康、發展出色的孩子背后總有稱職的父母在陪伴、支撐著他們。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家長和孩子就像兩顆彼此分離又相互靠近的大樹和小樹,大樹要為小樹遮擋風沙,也要給小樹留下足夠的空間,感受陽光,呼吸空氣。這樣,小樹才能在屬于自己的空間里自由伸展,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