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前我開始在簡書和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陸續發布了一些文章,沒想到卻意外得到了許多不錯的反饋,這讓我下定決心好好經營自己的平臺,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寫作是一個輸出的過程,當把更新平臺定為目標之后,寫作就成了一個無形的任務,時刻背負在肩上。
要想能源源不斷地有東西輸出,就需要有更多高質量的知識與信息輸入,而且輸入必須遠大于輸出才行。于是我便開始重視起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有意識地去了解如何更好更快更系統地讀懂一本書。
加之因為寫作的關系,身邊朋友知道我愛看書,便有不少人主動找我討論閱讀的問題,吐露他們很想看書但卻遲遲無法開始和堅持的困擾。
經過這半年多對閱讀方法有意識的學習和實踐,我明顯感覺在閱讀能力上比半年前的自己又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進步。因此也想把這一點點小心得總結下來,作為對自己這一段時間的記錄和回顧。
有句話我很喜歡,可說是我的讀書原則之一:“聽多數人意見,跟少數人商量,自己做決定,然后接受自己選擇的結果。”這系列文章不為任何人量身定制,只不過是自說自敘,里面都是一些屬于我個人的讀書原則和讀書小撇步,皆是從自身實際出發,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萃取了最適合自己個性與愛好的方法,僅此而已。
讀書方式沒有好壞,只要自己滿意就行。
這篇文章先從破除閱讀的意志力神話說起。
喜歡看心理學書籍的朋友一定對“棉花糖實驗”不陌生。“棉花糖實驗”是由斯坦福大學Walter Mischel博士設計的,于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孩子們被領進實驗室,得到一塊棉花糖,并被告知如果他們在實驗員離開的15分鐘內不吃掉這塊棉花糖的話就能得到另一塊棉花糖作為額外的獎勵,但如果他們吃掉了它,則將無法得到這個獎勵。
這個實驗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研究人的“延遲滿足”(Deferred gratification)機制的。但在后續的追蹤中,實驗者發現那些能為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們總體上擁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包括學習成績更優秀、身體質量指標更出色、做事也更有計劃等等。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從這個實驗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擁有較強忍耐力或說意志力的人能夠取得較為優秀的人生表現?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并不準確。
人們對一個人“有意志力”、“有毅力”的評價往往是根據這個人最終行動的結果得出的。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會認為能夠最終抵制住誘惑的孩子是擁有較強意志力的,但若實驗還未結束,我們就根本無法判斷出誰的毅力較強和誰的毅力不足。
在《暗時間》這本書中,作者劉未鵬就這一實驗提出了這么一個觀點,他認為:“對于這部分兒童而言,棉花糖的誘惑同樣巨大,他們在抵制誘惑的時候顯得異常痛苦,但他們的能耐在于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技巧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讓自己盯著棉花糖,讓自己忙于干其他事情,通過這樣的技巧,他們成功地將強大的刺激源從原始大腦面前移開,并且通過讓自己忙于干一些其他事情來讓大腦處于‘忙碌’、‘被占用’的狀態,阻止原始大腦老去往棉花糖上想。”
也就是說,抵制誘惑的關鍵在于方法和技巧,而所謂的“意志力”,只不過是在這些方法和技巧的成功運用后所表現出來的結果。
《影響力2》中有一句話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Much of will is skill. ”意思是意志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有正確的方法,而非意志力本身。換句話說,一個人看起來很有毅力的原因在于他找到了適合自己持續完成某件事情的方法。
技巧和策略是因,而意志力是果。
但有的時候,人們似乎太重視自己是否擁有意志力,太依賴自己的意志力了,甚至希望它能為我們“自動”完成某些事情。這就變成是想用結果(“意志力”)導出結果了。如果沒有可以采取行動的方法和策略,卻老是想著“我必須擁有堅強的意志力”是毫無意義的。
在閱讀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許多人會覺得一個能夠堅持學習的人擁有強大的意志力。但是當自己看書看到很累很困想放棄的時候就容易產生自己“沒有看書的毅力”的想法,甚至認為自己“不適合看書”。但其實這是在明明沒有任何“不行的地方”卻做出“自己不行”的判斷。
就一個人能開始和堅持閱讀,與其說是擁有毅力,不如說是擁有良好的策略和方法。前者聽起來就似口號和雞湯,并沒有什么指導意義,而后者才是真正便于引發行動的步驟。
因此,一件事情無法開始,需要的是去尋找促進自己開始的方法,而不是給自己貼上“意志力薄弱”的標簽。
下一篇文章將談談我自己在如何著手開始看書上的一點小撇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