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提到常青藤,你想到了什么呢?是美國常青藤盟校?還是生命力頑強、韌性十足、沒有陽光都可以肆意生長的藤本植物?是凌晨三點還人滿為患,燈火通明卻寂靜如夜的圖書館?還是那外墻爬滿翠綠,被藤本植物肆意裝點的紅色磚樓?是可以淹沒讀書人的書的海洋?還是那一半向陽,另一半可以遮陰的大樹?…………
帶著你腦海中的那個意象,來看看小一花為常青藤組設計的團隊logo:
小一花說:圓形只是為了那一堆植物有個安放的空間!
一句看似簡單的話語,卻道出了”常青藤”這個名字對于常青藤組小伙伴們的理念精髓,它原本就有邊界,而不是肆意生長與蔓延,而邊界卻在安放心靈的同時也禁錮了它的生長;但常青藤原本堅韌的生命力,注定會在循環禁錮的同時,尋找向上與突破的機緣!
我很喜歡這個logo的設計,它除了表達著常青藤組的理念,還給人一種天高地闊的既視感!腳踏大地,向下生長,努力不被深井所禁錮;抬頭仰望,風輕云淡,卻不因天高而虛飄!
帶著腦海中那個意象的你,認識常青藤組了嗎?我們常青藤組的小伙伴是這樣的:我們有開拓者,他們拓荒墾農,堅守著自己的理念和初心;我們有園丁,他們用心的釀造著一滴滴凈水哺育并陪伴著一顆顆小樹的成長;我們有天使,他們不斷的通過豐潤自己的羽翼,用心呵護著一個個受傷的心靈與生命!
這樣一群小伙伴,精心挑選了一部電影《房間》,電影的敘事像極了剛剛我們對常青藤理念的表達進程,禁錮、安放、突破、生長!小伙伴們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和探討,只為了從不同視角多方位的為大家呈現一個立體、旋轉的《房間》!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各位小伙伴,是怎么向大家推薦這部電影的呢:
字文輝:
一部不需要情緒渲染就能讓人熱淚盈眶,不需要情節鋪墊就能點爆沖突的高能電影。逃出房間,人性的探索才剛剛開始;電影結束,生命的挑戰才拉開序幕。種下母愛的種子,感受生命的能量。
班長(楊林輝):
小伙伴們大家好!
沒有性生活的周末早上很煎熬,
單身汪有沒有想好怎么過呢?
沒想到就看班長推薦的電影!
強烈插入一部治愈系的電影《房間》
? ? 這部電影沒有年齡、性別界限,適合各階層的廣大受眾觀看。對于父母來說,它讓你更加懂得怎樣去和孩子相處,給予孩子認識世界最正確的引導;對于孩子來說,它讓你更加知道怎樣去理解父母,用愛與支持回饋父母;對于影迷來說,它讓你感受到更多的力量與愛。
小一花:
個人認為這是一部看完后不知道怎么評論的電影,可說的太多以至于非常難表達。細節非常抓人,整部片也一直能把觀眾帶入到最后。從母親角度來說,逃與不逃,選自由還是安全,母愛無私還是自私,如何再次面對世界...我看到的是一部探究人最深層心理的電影。
王莉玲:
一個活潑可愛的男孩,從一出生到五歲生日從未離開過那個房間,究竟是為什么呢?是身體原因?還是父母的控制?抑或另有隱情……
房間記錄了一個人從女孩變成女人的鮮為人知的一面,也目睹了一個男孩如何在一個不足20平米的房間,度過了幾段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外界環境究竟在他們的內心產生了怎樣的激蕩呢?
阿鵬:
相比這個物理性的能滿足我們生存和生活的房間(空間),更有意思的是,我們的內在又是怎樣的一個房間(空間),容納了多少物事,又被多少物事所圍,被圈在一個什么樣的天地,執著于什么又被什么鎖定,固著在什么樣的安全半徑之內,世界很大,放佛只是一步之遙,可也就是這一步,也已經是天涯之遠。所以知道自己身處何時何地和誰在一起,是探索這個自己的房間(空間)的意義之一。
鄭麗娟:
一個17歲就被誘拐監禁了7年的女人。和一個兩年后在監禁中生出的兒子……當成功脫困后,記者問:“你有沒有想過讓孩子一出生就送出去,那樣至少孩子擁有自由,那是一種最終極的犧牲……”這可以理解為把母愛推上了至高無上的無私的十字架?作為母親的孩子,孩子的父母,你是怎么想的?
來吧,帶著這些推薦詞帶給你的或誘惑、或好奇、或思考、或探討,常青藤組期盼著,在接下來的兩個周日的清晨,與C&B15班的小伙伴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