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7.17
地址:昆明大溪地
時間飛逝,2016年轉眼已過半了,C&B又進入新的學季了,喜歡肖國超對上期公眾的暖詞推送,這不是一個速成秘籍的平臺,而是一個漫長的成長計劃,在地球上,你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不僅暖心又有力量,在鼓舞中前行,“雨”幾乎蔓延了整個七月,伴著夏末的熾熱,人也變得慵懶起來,抹去工作中的壓力,感受七月的雨,洗滌過的天空,湛藍湛藍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各自生長,獨顯各自的語言,風也有,雨亦有,每次風起的時候,每次雨霏霏的時候,打濕著我們的心,把絢麗留給天空,強盛的生命力如同常青藤組的徽標一樣,腳踏大地,向下生長,努力不被深井所禁錮,抬頭仰望,風輕云淡,卻不因天高而虛飄。
?常春藤組的小伙伴們豐富的內心與廣闊的思維在這次分工協作中都被一一展示了出來,精彩……一部電影《房間》六位小伙伴從不同的視角解讀:
隊長彭彭:點睛之筆,挖出了關于電影的那些事來自一個真實故事的改編,追溯到源頭關于囚禁的來源,從被囚禁人生以及出逃的可能---關于電影的那些事兒---“房間”是什么?房間分別對JOY、老尼克的關系Jack意味著什么? 一個房間孕育了你,也囚困了你。
小字:一開始對于這部電影怎么講沒有頭緒,一次與天睿吃飯,這么一個可愛充滿活力的小盆友在飯桌上玩起了腦子急轉彎游戲:什么茶不能喝?什么車最長?什么字專家會讀錯?(激發了小字的靈感來源)
從母愛的力量和男孩精神---故事簡介---jack“頭發是我的能量之源” (評估了jack的自體狀況)----jack的能量之源(母愛是孩子成長的根基)---對接是一門藝術(孩子的靈心需要細膩的對接和呵護,建立這樣的接口是一個藝術的過程)----當代男孩的成長之惑(男孩的目的、男孩的精神、父性原理、自信的孩子是安全的孩子:當孩子真的遇到危險時,能派上用場的,其實是應變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王麗玲:從jack與楚門兩部電影的對比----房間、空間、世界----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 jack與楚門兩部角色對比(真實與虛幻)
小一花:從《Room》房間的電影解讀---故事概述---影片中的“狗”與過渡性客體---寵物對人的意義(全篇電影共出現8次“狗”,包括(想象中的和真實的)、“狗”的形象在電影中的運用和意義、“狗”對joy的意義、“狗”對jack的意義、“狗”作為jack的過渡性客體,引申對過渡性客體的解讀)---結語
鄭麗娟---從joy自殺背后的自體狀況初探—從記者提問的五個問題(1、你是否想過離開這棟房子?2、在那里無比的黑暗的時刻,是否考慮過解脫結束自己的生命?3、當jack出身的時候,你感受到什么不同了嗎?4、當jack長大一點,你會和jack談起父親嗎?5、你生jack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要求關押你的人把他送走?那樣jack就可以自由了,那就是最終極的犧牲,那樣做他可能就擁有童年?)----美國對于孩子的法律保護概況---Joy的重要課題關系(與父親、母親、jack、老尼克、房間、家)---對于Joy原生家庭關系的推測----思考[
@人生沒有那么多的對錯,更多在于你的選擇。你選擇成為受害者、還是自我拯救者?
@我們都不完美。不要在好與壞、對與錯中去擠兌自己,軟弱并不是罪過,但我們可以嘗試讓自己更勇敢!]
班長:從《房間》愛的力量---電影的簡述(柏拉圖洞穴隱喻)----影片角度(一個房間,一對母子,一個普通家庭,因為一樁案件帶來的變故,折射,反思經歷,環境,家庭,社會輿論等對于個體成長及生存的影響……)--- 知識延伸——過渡性客體與真正客體---電影簡述(手持攝影)----母子信物(母親給孩子一顆爛牙齒,孩子卻還母親一頭秀發)---母愛:孩子成長的根基
從0083到燈塔組,在到常青藤組,大家在電影季玩的方式不同,0083采取的自由組合制:2-3人共同完成一部電影,燈塔組是一人獨領風騷一人完成一部電影,常春藤組是全部小組成員同時完成一部電影,一開始我想這么多人看一部電影怎么講呢?沒想到常青藤組了給我們一個驚喜,事實再次證明經驗之外的世界是非常美的。
電影與精神分析關系:
摘自---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基本電影機器的意識形態效果》
? ? ? ? ? ? ? ? ? ? ? ? ? ? —[法]讓—路易·博德里
1、 問題 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需要著重研究的問題是:在“電影機器”這個龐大的運動系統中,觀眾是怎樣被建構為主體的,影片的意義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該理論究其根本是源自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學,是通過類比的方式將精神分析學移植到電影研究上來。它是一種關于觀影主體的理論,觀影主體與做夢主體類似,也就是夢的主人,這個夢的類似物就是好萊塢電影及其海外的類似物,精神分析符號學是一種關于觀影主體的理論,其主要分析對象是好萊塢電影及其海外的類似物。在這一理論中,主體完全顯現,影片被看做是人的欲望的達成,借助于認同機制,主體則成了完全意義上的施動者。其代表作有讓—路易·博德里的《電影基本機器的意識形態效果》和麥茨的《想象的能指》。
2、 主體的眼睛 ?博德里首先提出,攝影機在影片的制作過程居于中心地位,攝影機的影像建構與繪畫中的透視投影類似,他指出,電影的最初模型正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透視構成法。不同時期的繪畫中空間概念是不同的,古希臘的繪畫法是對注意中心的組織,也即基于多重的視點,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則是營造一個有中心的空間,“這種空間的中心與觀看時作為中心的眼睛相應,因而讓·佩爾蘭·維亞托恰當地把眼睛稱作‘主體’。”參照一個定點,視覺化的客體被組織起來;基于定點原則,視覺化的客體又反過來指出“主體”的位置。這個定點也即主體,是指置于視平線上的透視的原點。主體是一個人造的中心,帶有以人為中心的意識形態性。
3、 從技術層面上(觀眾是怎樣被建構為主體的)博德里從中心透視法入手,分析了電影攝影機、各種電影設備所紀錄與復制的效果,和電影放映機的影像還原效果。
1、放映:否定差異 ?這部分博德里主要從攝影機所銘示的影像連續體與放映之間的關系來闡述。這里所說的差異,是指由攝影機所銘示的非連續性,膠片上的影像可以微分成許多個單幅畫面,相連的畫面之間存在細微的差別。博德里指出,差異對于影片的生存來說是必要的,但影片要生存又必須抹殺這些差異。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差異的存在,放映操作將運動的連續性重建成靜態影像的序列,各個單幅畫面經放映又形成連續的運動。幾何學上的曲線是由一個個點組成的,膠片上的影像可以微分成許多個單幅畫面,相連的畫面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在放映時,借助于一定的物質手段和視覺滯留現象等,產生一種連續的運動幻象,在這一過程中,差異對于連續演變的運動是不可或缺的,連續幻想的產生缺少不了差異。但是要產生這種幻覺,必須讓人們在放映時感覺不到因為這種差異而帶來的非連續性,也即看不出所呈現的每個影像的原樣,這就是說這些差異必須被抹去。
2、先驗的主體 這一部分主要講的就是電影攝影機紀錄與復制的效果,以及主體的確立。 (1)先驗的含義 ?先驗,可解釋為先于經驗,先天存在的意思,這與“我思故我在”在含義上具有同一性。“我思故我在”的含義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它應該解釋為“我無法否認自己的存在,因為當我否認、懷疑時,我就已經存在了”。 (2)先驗主體的確立 ?對于先驗主體的確立,博德里寫道:“捕捉運動,自己就須運動;追尋軌跡,自己就要有軌跡;選擇方向,就要具備選擇的可能性;確定涵義,就要賦予自己以涵義。眼睛-主體這個人工透視(事實上它只代表了為產生一種有序的、規則的先驗存在而付出的更大努力)的潛在基礎就這樣轉而關注于或‘被升高到’一個更大的功能,以便與這一功能所能實現的運動相諧調。”,這個世界為眼睛構成,同時被眼睛所構成。而與眼睛相應的“攝影機的移動似乎滿足了最有利于‘先驗主體’顯現的條件”。攝影機獲得的影像、聲音和色彩把客觀現實幻覺化了,因為“影像永遠是某個東西的影像”,“某種東西一旦成了影像,就一定會構成某種涵義”,這樣電影就成為一個先驗主體的構造或創作。
這部影片房間是什么?
當母親發現jack分不清真實與虛擬的時候,更堅定了joy出逃的信念,joy告訴了jack真相,這個不是真正的世界,有真正的人存在,狗、草坪、樹葉……而這個房間只是隱藏在世界的一小部分,而這個房間是她痛苦的根源。
孩子疑惑、生氣,他不相信,他想重回4歲,他想就在房間里好好生活,喬伊著急、痛苦,因為她不論怎么解釋,兒子都無法理解。
——“房間不臭,除非你放屁!”
直到成功出逃停車、跳車、跑、找人、遞紙條。
jack漂亮的眼睛,他看到了天空,樹木,房屋,汽車,一切都狠狠顛覆了他的認識。風拂過了他的頭發,他開始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宛若新生。
房間之外的世界是一個更大的房間,母子還是回到了棚屋,雖然有痛苦也有溫馨,東西被收走之后jack驚訝發現房間變小了,因為他們面對了更大的世界,最終對房間說再見,走出了房間,走向未知,更廣闊的世界。
母愛:孩子成長的根基(母親給孩子一顆爛牙齒,孩子卻還母親一頭秀發)聽到班長這句話的時候非常的感動,我們無法追究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影片中場景:沒有了……(jack想吃奶)
每個母親都懷胎十月,與孩子血脈相連,母親的肚子里裝著孩子,哺育他、溫暖他、保護他。
終究有一天我們需要完成與母親之間的分離,無論分離有多疼,我們必須這樣做,因為——
分離和愛同等重要,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拒絕分離,就等于拒絕成長。
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是兩個人,如果不懂分離,那么,兩個關系親密的人就會黏在一起,而這是很多人生悲劇的深層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則稱,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因為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并讓他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親子關系如此,師生關系、情侶關系等親密關系也莫不如此。
如果拒絕分離,愛就是“假愛”,不懂得分離的兩個人黏在一起,你干涉我的空間,我侵占你的空間,兩個人都不能很好地成長。
分離是一生的主題。在人生每個階段,我們都會遇到重要的分離。
在處理分離上,會出現三種結果:
第一,成熟分離。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或親人,你是你,我是我。這樣一來,關系仍然親密,但關系中的兩個人都擁有獨立而健康的人格。
第二,拒絕分離。這樣的關系不一定親密,可能還非常惡劣,但關系中的兩個人必然會黏在一起,仿佛在演愛與恨的雙簧戲。
第三,單純分離。雖然名義上是親人,但拒絕愛與親密。如果兩人都是成人,這種關系很難維系,如果是親子關系,那么孩子會遭到難以挽回的傷害。沒有分離,孩子不能成人,沒有愛,孩子一樣不能長大。
與你再親密的人也是另外一個人,是和我們一樣重要一樣獨立的人,在這里yoy主動完成了jack的分化,而下一個鏡頭緊接著是在完成分化后鼓勵客體的關系呈現。
另外一個場景:joy:我不是好媽媽,jack:可是你是媽呀
客體關系有兩個特點:1、人際界線不清;2、黑白分明。
客體關系不是客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而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主體客體關系);不是任何一個主體和任何一個客體的關系,而是孩子和母親的關系(母子關系);不是現實的母子關系,而是母子關系在嬰兒腦中的記錄(母子關系表象);不是“成熟”的母子關系表象,而是2-5個月的母子關系表象,其特點是母子一體(共生)、母親被“分裂”為好母親和壞母親(分裂)。
6個月以后,進入“分離-個體化”階段,其任務是逐漸與母親“分離”,把好母親和壞母親“整合”為一個完整的人。有的人到了3歲就完成了“分離-個體化”,有的人一輩子也完成不了。“分離-個體化”過程受阻,就會把客體關系投射到實際的人際關系中去,從而扭曲人際關系,使人際關系失真。
孩子的一頭秀發把自己的一部分力量給母親,簡單的一段對話足以看出“分離-個體化”的過程未受阻,從jack的人格結構的形成追溯到早期的母子關系,是足夠安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