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反思一下自己。
開始日更以來,文字數量確實是上去了,已經突破9萬字。有點收獲,就是寫文字開始變得簡單,沒有那么大的壓力,有點想法就會用手機或紙筆記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已經沒有障礙。但所得也就這么多,問題依然不少。
列出來就是以下幾點:
有了想法會寫出來,但卻難以把想法表達的詳盡。而且文字、詞語、句子儲備還是很匱乏,
1、條理不清晰,文章沒有一個大的框架去構建,想到哪寫到哪,很亂。
隨想隨寫是我想要追求的一個目標,但因為水平所限,所寫的卻總是非所想的那么多。有一個想法,把它形成文字之后,似乎就有點思路跟著文字走的感覺,自己有點掌控不住。寫出來的東西沒有框架,沒有結構,真的好似天馬行空,讓人看不出來我到底說的什么意思。
因為文字、詞語、句子儲備不夠,表述起來就有點捉襟見肘,往往一個詞語翻來覆去的出現在一段話中,自己看著都煩,但卻找不到它的替補。
前幾天《西游記》的總導演楊潔老師去世,看著節目中對楊潔老師的回顧。我心中很是感慨,非常有表達的欲望。立刻打開電腦想要寫一篇文章紀念一下這位偉大的女性。但是,我寫出來的又是個什么玩意呢?來來去去就是說楊老師去找如來佛祖聊天了,我們不用太想她,還有個意思我沒表達出來——我們都有去西天極樂世界的那一天。
2、思考太少,文章太短。
有時候腦子里有一個念頭,就動筆把它寫出來,但寫出來也僅僅就是寫出來,沒有衍生出更多的東西。干巴巴的一句話放在那。然后再想另一個念頭,又是干巴巴的一段。湊到一起,也湊夠了幾百上千字的小文,起個題目《一些雜感》。
真的是雜感,相當的雜,彼此之間沒有關聯。這些東西我是不敢向專題去投的,我自己都臊得慌。
3、標題起不好
我發現閱讀量似乎總是因為標題,標題起的能引起人的興趣,就會點進去,然后內容再有點意思,就會讀下去。不管讀不讀的完,閱讀量那個數字都會增加一個。足見標題的重要性。
我自己閱讀也是這樣,各種媒體,各種平臺每天產生成千上萬個內容晃在眼前,我不可能每個都點開看一下。我也是點能最吸引我眼球的文章。但見過的文不對題的作品也太多了,網上前一陣還流傳著UC編輯的筆試題——如何給一件平凡的新聞搞出一個煞有介事的大標題。
我原來也是不愿意取博眼球的標題的,但現在的情況看來,像那些最經典的散文《春》、《背影》、《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作品就算上了首頁,點開看的人還是不會太多,因為太沒有意思了嘛。比如《春》,古往今來無數人詠嘆過春天、春雨、春花,這樣的一篇文章,能帶給人多少閱讀的欲望呢?我想,即便是一百多年前文章剛發表時,也是因為朱自清先生名氣大粉絲多才使這篇經典流傳開來的吧。
這也能看出紙媒閱讀時代的優勢,報紙上的一篇文章,一眼掃過,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句干巴巴的標題,還有它的篇幅、語言,甚至一句開頭就能抓住讀者。可惜,這樣的情況在充斥著各種標題的互聯網時代再也不會有了。
當然也有例外,王小波的作品剛開始都不讓出版,全憑文藝青年們手抄和傳閱——作品好口碑就好,用現在的話說是自帶“五毛黨”、“自來水”。
我最開始寫作的時候,并不想取什么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的標題,像什么《紙上得來終覺淺》、《寶柱同志的新手機》等等,我自己看了都不想點。所以閱讀量相當低,后來想拾人牙慧,也弄個好點的標題,但功力太淺,還是沒有什么讀者。我自己安慰自己說要耐得住寂寞,慢慢寫,總有一天會寫的“洛陽紙貴”。但因為虛榮心在作怪,每天發了文章就隔一陣一看簡書消息的行為真的不好杜絕。
4、自嗨著寫的多,提供干活的少
我自己定位就是“以寫代練”,寫的這九萬字大體來說還是習作,難入眾人發眼。我自己都不愿意看自己的文章,就別說給讀者有什么幫助了。再者說,在簡書這個平臺,也沒有那么多讀者,大部分都是作者。在作者這個群體里,我還是個小白,其他人就更別想在我這學到什么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