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收入&生活費用的衡量
國內生產總值GDP:一國總收入,被認為是衡量社會經濟福利最好的一個指標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在某一既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物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一個國家的地理范圍)
GDP ?Y=C+I+G+NX?
consumption消費 :家庭除購買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和勞務的支出
investment投資:購買用于生產其他物品的物品(資本設備,存貸和建筑物,包括家庭用于購買新住房)
government ?purchase政府購買:地方州聯(lián)邦政府用于物品與勞務的支出(轉移支付社保等不計)
net export 凈出口:外國人對國內生產物品的支出-國內居民對外國物品的支出(進口-出口)
通貨膨脹:物價平均上升的比率
名義GDP(現(xiàn)期價格) 真實GDP (不變價格)
GDP平減指數(shù) :名義/真實
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費物價指數(shù) CPI
inflation rate?通貨膨脹率
=(第二年GDP平減-第一年GDP平減)/第一年GDP平減
=(第二年CPI平減-第一年CPI平減)/第一年CPI平減
真實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
追趕效應:開始時貧窮的國家傾向于比開始時富裕的國家增加更快的特征
外部性: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鼓勵儲蓄與投資是政府促進增長的一種辦法,并且在長期中也是提高一個經濟生活水平的一種方法
儲蓄投資和金融體系
金融體系:經濟中促使一個人的儲蓄與另一個人得投資相匹配的一組機構
金融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儲蓄者用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
債券:一種債務證明書(期限,信用風險,稅收待遇)
股票:企業(yè)部分所有權的索取權
金融中介機構(銀行、共同基金):儲蓄者可以借以間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
可貸資金市場;想儲蓄的人借以提供資金,想借錢投資的人借以借貸資金的市場
(存在一種利率,真實利率,既是儲蓄收益,又是借款成本)
儲蓄是可貸資金供給的來源,投資是可貸資金需求的來源
基本金融工具
金融學:研究人們如何在某一時期內做出關于配置資源和應對風險的學科
效用:一個人對福利或滿足的主觀衡量
貼現(xiàn):尋找一定量未來貨幣現(xiàn)值的過程
年金:在死亡之前每年的一筆定期收入(保險公司支付)
風險的多元化:通過用大量不相關的小風險代替一種風險來降低風險
有效市場假說(即使有效市場假說不是對世界的準確描述,也包含了大量真理的成分)
失業(yè)
失業(yè)者:能夠工作且在之前4周內努力找工作但沒有找到工作的人,還包括被解雇正在等待重新被招回工作崗位的人
勞動力=就業(yè)者人數(shù)+失業(yè)者人數(shù)
周期性失業(yè):失業(yè)率對自然失業(yè)率的背離
自然失業(yè)率:失業(yè)率圍繞著它而波動的正常失業(yè)率
大多數(shù)失業(yè)是短期的,而在任何一個既定時間所觀察到的大多數(shù)失業(yè)又是長期的(通常是不同企業(yè)間勞動需求變動的結果)
摩擦性失業(yè):由于工人尋找最適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時間而引起的失業(yè)
結構性失業(yè):由于某些勞動市場上可提供的工作崗位數(shù)量不足以為每個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業(yè)。
失業(yè)保險、政府政策、工會、效率工資、最低工資法→大于均衡工資導致失業(yè)
效率工資:企業(yè)為了提高工人生產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資
貨幣&物價
貨幣職能:交換媒介、計價單位、價值儲藏手段
流動性:一種資產兌換為經濟中交換媒介的容易程度(貨幣是最具有流動性的資產)
商品貨幣:以有內在價值的商品為形式的貨幣(即使不作為貨幣,東西本身也有價值,如黃金)
法定貨幣:沒有內在價值,由政府法令確定作為通貨使用的貨幣)
貨幣存量:經濟中流通的貨幣量(通貨、存款、基金等,不包括信用卡)
準備金:銀行得到但沒有貸出去的存款(當銀行只把部分存款作為準備金時,創(chuàng)造了貨幣)
貨幣乘數(shù):銀行體系用1美元準備金所產生的貨幣量(準備金率的倒數(shù))
貼現(xiàn)率:美聯(lián)儲向銀行發(fā)放貸款的利率
聯(lián)邦基金利率:銀行向另一家銀行進行隔夜貸款時的利率
美聯(lián)儲控制貨幣的工具:公開市場操作(買賣政府債券)、法定準備金率(提高準備金率減少貨幣供給)、貼現(xiàn)率(貸款利率上升,減少準備金率,減少供給)
貨幣增長&通貨膨脹
在長期中,物價總水平調整到使貨幣需求等于貨幣供給的水平
貨幣數(shù)量論:一種認為可得到的貨幣量決定物價水平,可得到的貨幣量的增長率決定通貨膨脹的理論
名義變量:按貨幣單位衡量的變量
真實變量:按實物單位衡量的變量
古典二分法:名義變量和真實變量的理論區(qū)分
貨幣中性:貨幣供給變動并不影響真實變量的觀點(貨幣是計價單位,但是短期中對真實變量有影響)
貨幣流通速度:貨幣易手的速度
V=(P*Y)/M=(物價水平即GDP平減指數(shù)*產量即真實GDP)/貨幣量
M*V=P*Y ?數(shù)量方程式 ? ?貨幣量的增加必然反映在其他三個變量中的一個上,物價水平必然上升,產量必然上升或流通速度必然下降 ?通常情況下貨幣流通速度是較為穩(wěn)定的
通貨膨脹稅:政府通過創(chuàng)造貨幣而籌集的收入
費雪效應:當美聯(lián)儲提高貨幣增長率時,長期的結果是更高的通貨膨脹率和更高的名義利率即,名義利率對通貨膨脹率所進行的一對一調整
通貨膨脹的成本:
購買力下降是錯誤的,通貨膨脹本身并沒有降低人們的實際購買力
皮鞋成本:當通貨膨脹鼓勵人們減少貨幣持有量時所浪費的資源
菜單成本:改變價格的成本
相對價格變動與資源配置不當
引起的稅收扭曲
計價的混亂與不便
未預期到的物價變動在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進行財富的再分配
貿易
貿易盈余:出口大于進口的部分
資本凈流出NCO:本國居民購買外國資產減外國人購買的本國資產
凈出口=資本凈流出
儲蓄=國內投資+資本凈流出
名義匯率:一個人可以用一國通貨交換另一國通貨的比率
真實匯率:一個人可以用一國物品與勞務交換另一國物品與勞務的比率
真實匯率=名義利率*國內價格/國外價格
第一種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均價(任何一個單位通貨應該能在所有國家買到等量物品,如果不一樣則存在套利會使得最后均價)
根據(jù)這個理論,兩國通貨之間的名義利率必然反映這兩個國家的物價水平
購買力平價的局限性:
1.許多物品不容易進行貿易,套利有局限性
2.即使可貿易的物品,當在不同國家生產時,也并不能完全替代
在一個開放經濟中,政府預算赤字提高了真實利率,擠出了國內投資,引起了美元升值,并使貿易余額傾向于赤字
貿易政策:關稅、進口配額
資本外逃:一國資產需求大量且突然地減少
資本外逃增加了真實利率,降低了其在外匯市場上的價值
總需求&總供給
衰退:真實收入下降和失業(yè)增加的時期
蕭條:嚴重的衰退
經濟波動:
1.無規(guī)律且不可預測
2.大多數(shù)宏觀經濟變量同時波動
3.隨著產量減少,失業(yè)增加
大多數(shù)經濟學家認為,古典理論描述了長期世界,但并沒有描述短期世界
物價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與勞務的需求量:
1.消費者更富有,刺激了消費品需求
2.利率下降,刺激了投資品需求
3.通貨貶值,刺激了進出口需求
總需求曲線向下方傾斜:
1.財富效應:物價水平下降增加了真實財富,鼓勵了消費支出
?2.利率效應:物價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勵了投資支出
?3.匯率效應:物價水平下降引起真實匯率下降,鼓勵了凈出口支出
長期中總供給曲線是垂直的,短期是向右上方傾斜(黏性工資,黏性價格,對相對價格的錯覺)
當實際物價水平背離人們預期的物價水平時,短期產量就背離其長期水平
產品供應量=自然增長率+a(實際物價水平-預期物價水平)
滯脹:產量減少而物價上升的時期
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
流動性偏好理論:凱恩斯的理論,認為利率的調整使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平衡
利率上升,貨幣需求量下降
乘數(shù)效應:當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了收入,從而增加了消費支出時,引起的總需求的額外變動
邊際消費傾向MPC:家庭額外收入中用于消費而不用于儲蓄的比例
乘數(shù)=1/(1-MPC)
擠出效應:當擴張性財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從而減少了投資支出時所引起的總需求減少
通貨膨脹&失業(yè)
菲利普斯曲線:一條表示通貨膨脹與失業(yè)之間短期權衡取舍的曲線(負相關)
在長期中,失業(yè)并不取決于貨幣增長和通貨膨脹
失業(yè)率=自然失業(yè)率-a(實際通貨膨脹-預期通貨膨脹)
自然失業(yè)率假說:認為無論通貨膨脹如何,失業(yè)最終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觀點
供給沖擊:直接改變企業(yè)的成本和價格使經濟中的總供給曲線移動,從而使菲利普斯曲線移動的事件
犧牲率:在通貨膨脹減少一個百分比的過程中每年產量損失的百分點數(shù)
理性預期:當人們在預測未來時,可以充分運用他們所擁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關政府政策的信息的理論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犧牲率可以是零:如果政府做出了低通貨膨脹政策的可信承諾,人們的理性就足以使它們立即降低其通貨膨脹預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將向下移動,而且經濟將很快達到低通貨膨脹,而無須付出暫時高失業(yè)和低產量的代價
宏觀政策的爭論
零通貨膨脹
支持:通貨膨脹有很多成本,即使有好處也很少。此外小胡通貨膨脹的代價——壓低產量和就業(yè)——只是暫時的。如果中央銀行宣布一項可行的降低通貨膨脹的計劃,從而直接降低通貨膨脹預期,那么甚至連這種代價也可以減少。
反對:溫和的通貨膨脹給社會只帶來很小的成本,而降低通貨膨脹所需的衰退則代價高昂
平衡政府預算
支持:預算赤字通過增加子孫后代的稅收并減少他們的收入而把不工作的負擔加在他們身上
反對:赤字只是財政政策的一小部分
稅收激勵儲蓄
反對:許多刺激儲蓄的變動主要使富人收益,且對私人儲蓄只有微小的影響,通過降低政府預算赤字來增加公共儲蓄可以提供更直接、更平等地增加國民儲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