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321天
100篇時間管理系統文章第9篇
文章思維導圖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經常問別人一個問題:你是誰?
我時常總是在問自己:我是誰?
希臘達爾斐神廟上鐫刻著的一句話:“了解你自己”,這真的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我們終其一生,其實既是在尋求“我是誰”的解答,也是在完成“我是誰”的構造。
昨天是岳父60歲生日,來的親朋好友都在談論退休工資的事情。其中有一位親戚的退休金每月有6800元,生活過的舒適而悠閑。
曾經,我們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給某家大企業。企業也會培訓你、栽培你,把你扶上通往頂峰的階梯。
在這個階梯上你能爬多高,取決于你在工作上有多努力。生活就這么簡單明了,人生盡在掌握之中。
只要不犯大錯誤,你就可以成功地工作到光榮退休。用不著過多地擔心自己的事業,企業會打點你的一切。機會對所有員工一視同仁,誰工作最賣力,誰就能往上升。勤勉、耐心和忠誠是至高無上的職場美德。
可惜,這一切都已是明日黃花。
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未來我們將會面臨嚴峻的生存壓力。更努力地工作、更堅定地相信自己、更積極地思維,單憑這些,都不能讓你攀上成功的階梯。
可即便是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依然有很多人處于舒適圈,不想改變,也不想去突破。
沒有目標是永遠沒有辦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很多人迷失自己,沒有目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一.自居心理
小的時候,我們都以父親為榜樣??偸窍M軌虺蔀楦赣H那樣的人,在各個方面都能夠取代他,將父親當作自己模仿的典范。
很多人上初中的時候,就會和母親的關系產生隔閡,不是叛逆期的心理問題,而是我們潛意中以父親的行為“自居”,無意識中想取代父親擁有家庭話語權。
自居作用其實從最初起帶有矛盾的情緒,它既可以表現為對某人的親近,同時也能表現為意欲取締某人的敵意。
我們總是很在意父親對我們的評價,工資漲了,買新車新房了,都想竭力讓他知道。但是當我們的認知和視野提高之后,父親在我們的眼中的人格魅力就被“縮小”了,他的很多話也不再遵從。
家庭之間的情感聯系的表現形式,從精神分析理論和心理學方面去詮釋最先認識到的就是“自居作用和心理”。
從“依附”到“獨立”,從強烈的依戀到親情的淡漠,在這個過程中自我逐漸具備了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能使它從自我的其他部分中升華出來,并與過往形成對立關系。我們將它稱為“自我典范”。
而“自我典范”是在經過“壓抑”后形成的一種自我認可,這是孤芳自賞的初級自戀階段。不停地將外界加諸于自我之上而偏離事實的一種行為。
當一個人在自我中無法獲得滿足時,或許可以在這個從自我中獨立出來的自我典范上得到滿足。
會在父母或者親朋好友面前刻意證明自己的“能力”,于是我們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就體現出來了。
當理想和現實長時間出現落差,會導致思想上的急躁,然后影響到行為,行為又會干擾到做事的效率,久而久之很多人就處于一種極度焦慮的狀態之中。
焦慮會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很難靜心去學習或者聽取正確的意見。郁郁不得志時,就會通過游戲,吃喝玩樂來轉移和發泄。
這樣的心理和生活狀態,必定會導致知識出現“匱乏”和“斷層”,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在持續的下降,自然不可能有目標和動力以“未來視角”來嚴格要求自己。
二 .聚居本能
05年來重慶讀書的時候,第一學期我是不打游戲的,連QQ都不會用。后來我們寢室一個人開始去網吧打網絡游戲,帶動了我們全班去玩。
西南大學后門網吧包夜玩游戲的場面還歷歷在目,當我們處于集體環境中,集體的某些特征就被放大了,比如智力水平低下,情緒易于失控,沖動浮躁,很容易就迸發出無限度的情感,且喜歡用行動來釋放感情。
人的心理水平倒退到了原始階段,這種狀態我們時常能從原始人或者兒童身上觀察到。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兒子和他的三個小伙伴在樓道里相互的交換壓在彼此身上,有一個小朋友被壓的哇哇大哭。
當一個個體的情緒沖動與智力水平低到令個體無法有所建樹的時候,就只能依賴于集體中其他成員的與之相似的重復行動才能有所增強,我們經常在讀書的時候為了哥們義氣喝的“爛醉如泥”。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出:“人類自然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動物,人的一生都要在這種集體形式中度過?!?/b>
這句話向我們描述種集體形式的心理,小的小時我喜歡去二姨媽家玩,是因為不僅有表哥表妹,他們院子里面還有其他更多的小伙伴。
從心理學的層面去解析,人都存在自我保存本能、營養本能、性本能,以及聚居本能。在通常情況下,聚居本能會與其他本能相對立。
為什么結婚后很多男人寧愿和朋友在外面吃喝玩樂,也不想在家多陪陪妻子和孩子。
人都是群居性動物,你的不能自律并不是你自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有環境的因素。在集體環境中容易呈現熾熱的情感,但是集體中的成員更缺乏獨立精神和創造力。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圈層資源決定視野和格局。
三.自我等級劃分
個人與眾多的集體心理都有聯系,譬如種族心理、階級心理、信仰心理、民族心理等等。當然,也同樣有人能夠超越這些心理,成為獨立的、富有創造性的人。
但是多數時候我們都在心理層面給自己設定了“等級”,我是學心理學的,怎么可能去搞自媒體啊,我是從事機械設計的,不適合做主持人啊。
撒貝寧是學法律的,楊瀾學外語的,何炅學阿拉伯語的,他們都不是科班的傳媒大學畢業,但是他們依然做的非常優秀。
自我中有著等級劃分,自我的這一部分又與意識息息相關。這一點在我父親身上得到了最后的詮釋。
2002年我父親花了20幾萬在老家修了一棟“別墅”。2002年重慶房價才4000左右一個平方,20幾萬能買好大的房子了,當時我姑媽就勸他不要在老家修房子了,就在城里買,不僅可以居住,還可以是一種投資。
父親的思想是,我又不是單位正式員工,將來老了在城里吃什么啊?農村至少有地嘛,他的自我等級劃分的很清晰,認為自己就是一個“農民”,我叫他在重慶買房子投資,從來不考慮。
去年在老家修一個洗澡的地方都花了幾萬塊錢,豬圈用的都是幾千塊錢的防盜門。
所以他的意識中從來沒有投資,理財這些意識和概念。錢就只知道存銀行,每年銀行年利率提高了就欣喜若狂。
我們很多人沒有計劃和目標,就是潛意識中給自己設定了等級,已經形成了階級固化的思維。工廠里面的工人很少會有成為作家的想法。
窮不可怕,怕的是窮的連夢都不敢做了。所以我堅信,五年之后,在時間管理領域我絕對可以成為權威級的人物。
四.如何改變?
1、問問自己:
這輩子到底想要什么?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一定要仔細問自己,你一生到底想要什么?你的人生目標是什么?你最終想過什么樣的生活?不要告訴別人,告訴自己就行了。
2、你現在能夠做什么?
你想不想買好車?你想不想住高級別墅?你想不想自由地全球旅行?肯定想吧?那你為什么不去做呢?
有人說我不喜歡,如果你能在家什么事都不做就有充足的錢花,能想買車就買車,能想買房就買房,能想旅游就去旅游,前提是你必須要有一個能干有錢的爸爸。
3、你正在做什么?
你現在做的事能夠實現你的人生目標嗎?如果不能,那么五年以后的你還不是和現在一樣嗎?還不是一年盼著一年好,年年還是個破棉襖嗎?為什么這樣呢?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事與我們的愿望與目標無關。
4、你應該做什么?
你今天的生活是你三年前的選擇導致的,同樣,你三年后的生活是你現在的選擇決定的。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跟什么樣的人去學習,你想提升能力找個有能力的人做你的老師,多學習和實踐。
你想賺到1000萬,找已經是千萬富翁的人作為參照物。你一定會看到,成功是“做”出來的,而非“坐”出來的。
每天繼續時間管理系統文章!
自律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