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向先賢學習做人之道。
原文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lǔ轒fén辒wē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yīn,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fèn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 ?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 ?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 ?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 ?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mí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 ?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yú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yù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 ?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dài;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白話】
孫子認為: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投降為上策,攻破敵國次一等;使敵人全軍投降為上策,擊破敵軍次一等;使敵人全旅投降為上策,擊破敵旅次一等;使敵人全卒投降為上策,擊破敵卒次一等;使敵人全伍投降為上策,擊破敵伍次一等。
所以說百戰百勝,不是最好的結果;不用戰爭而讓敵人屈服,是最好的結果。所以戰爭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次一等是以外交取勝,再次一等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下策是硬攻城池。硬攻城池,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修造攻城用的盾牌和載人的四輪車,準備各種器械,要三個月才能完成;修造攻城用的小土丘車,又要三個月的時間。將領控制不住急躁憤怒的情緒而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進攻,士兵會傷亡三分之一,而且城池還久攻不下,這就是硬攻城池的災難。
所以會打仗的,使敵軍屈服而不是通過交戰,奪取敵軍城池而不是通過硬攻,毀滅敵人的國家不會曠日持久,一定會以全勝之策爭奪天下,軍隊不受損失而利益能夠周全,這就是謀劃進攻需要遵循的方法。
所以用兵打仗的原則是,十倍于敵人就包圍他,五倍于敵人就攻擊他,多出一倍就讓敵軍分兵,旗鼓相當就可以打,兵力少要做到能夠脫離敵軍,明顯不如敵軍就要避開他。因此,弱小的一方死拼硬打,就會被強大的敵人消滅。
將領,是國家的輔佐,輔佐周全國家就會強大,輔佐疏漏國家就會弱小。
君王對于軍隊有三種隱患:不了解軍隊不能進攻的時候卻命令軍隊進攻,不了解軍隊不能撤退的時候卻命令軍隊撤退,這就是制約軍隊;不了解三軍的具體事務,卻干預三軍的行政,軍士就會困惑;不了解三軍的機動謀略,卻干預三軍的指揮調配,軍士就會起疑心。三軍不僅困惑還有疑心,那么其他國家就會乘機發難,這就叫擾亂軍隊失去勝利。
因此,知道有五種情形能夠取勝: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打和什么時候不可以打的取勝,懂得兵力多和少如何使用的取勝,君王與軍士同心協力的取勝,有準備的對付沒有準備的取勝,將領有才能而君王不干預的取勝。上述五種情形,是了解取勝的原則。
所以說:了解敵人也了解自己,每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卻了解自己,勝負的幾率各半;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戰必然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