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想,還能在湘潭再見王崧舟老師,真是幸運。他還是那樣,聲音好聽,態度一如既往地謙遜,談吐中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蘊藏著他為人的格調,更飽含著他對人世的慈悲之心。慈悲,慈悲。
? ? ? 上午的一堂《記承天寺夜游》把我深深帶入蘇軾的世界,雖然之前在網上聽過,再一次現場感受,更是讓人如癡如醉。一輪空明的月亮,一個空明的世界,讓人流連忘返,不愿歸去。這篇小短文讓我覺出了蘇軾的隨性、可愛、悠閑與豁達,他對月是那么喜歡,視月為知己,這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孤寂啊。而蘇軾,終究是快樂的,他知己不少,且為人天真善良,總不愿把人往壞處想。因為愛天地萬物,所以他心胸豁達,坦蕩磊落,且能從天地間獲取無限的能量,達到超脫世俗的境界。越讀,越聽,我便越愛蘇軾。蘇軾,王崧舟?在我眼前、心中,有那么一刻,竟然合二為一了。恍惚間,我想,蘇軾若是知道有這么一個懂他的人,當浮一大白吧,哦,不,三大白。
? ? ? 而更讓我感動的是,崧舟先生對孩子的觀察細致入微,上課時發現一個孩子狀態不對勁,馬上詢問孩子情況,并請所在班級的老師帶去休息觀察。還對孩子連說“抱歉”“對不起,老師疏忽了,沒有更早發現”等,當時我心里的感受——感動、佩服與慚愧,自問:你能做到這樣嗎?上完課后,崧舟先生分享他的兩點感動:第一點,這孩子其實一開始就不舒服了,但他一直在堅持,讓人感動。第二點,孩子們退場的時候,旁邊的同學會主動把那個孩子的東西帶走。沒有人教他們這么做,這很難得,讓人感動。聽著崧舟先生的分享,我感動著他的感動,同時冒出一個想法,做崧舟先生的學生,該有多幸福!能聆聽崧舟先生的教誨,又該有多幸福啊!
? ? ? 下午,是崧舟先生的講座。先生認為,學語文就是學文化,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還不懂中國文化。先生舉了一個例子,以部編版語文教材第一冊的《畫》為例,《畫》的作者是誰?我們的第一反應是王維。但其實不是,這首詩是南宋道川法師寫的,準確說,是一首偈。而這首偈寫的也絕不是畫,蘊含著禪意。聽了這個例子,我已自覺學識淺薄,有人云亦云之感。接著,崧舟先生說他給編者提了建議:給這首詩加注腳。內容:本詩作者為南宋道川法師,選作課文時有改動。這就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了一顆文化的種子,如果孩子知道道川法師是一個和尚,并且這首詩還只是節選,也許會想知道這是怎樣一個和尚,全詩又是怎樣。隱隱之間,一顆文化的種子便種下了。我深有同感。
? ? ? 接著崧舟先生舉部編版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課《秋天》為例,講生字“大”的字形以及文化意義。如果講“大”能想到頂天立地的盤古,那就讓這個字有了文化意義。課文還蘊含了陰陽的思維,比如藍與黃,落葉與大雁都體現了這種思維。而課文中的大雁又是傳統詩詞經常出現的意象,含義豐富。聯系孩子的生活實際,可引導孩子通過鴻雁傳書,寫出想對媽媽說的話,這便讓孩子又與鴻雁產生了連接,有了文化的意義。
? ? ? 崧舟先生還認為,文化蘊藏在語言文字中。他以《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用語言形式與文化意味來解讀課文。語言形式:
為什么是“他”不是“它”?“小狗畫梅花,小雞畫竹葉”,兩句位置可調換嗎?全部改成七字一行,行嗎?刪去最后兩句,行嗎?小畫家還是小動物?月牙? 鐮刀? 香蕉? 小船,為什么用“月牙”?為什么有那么多“小字輩”?青蛙能不能換成小熊?通過對這幾種語言形式的解析,體會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領會這首兒歌的妙處,不禁讓人拍案叫絕。崧舟先生的解讀,加上這首兒歌的魅力,讓我的心頓時活潑起來,真好,真好。
? ? 今天,風雨交加,襪子也濕過,但耳邊響起先生的教誨,便有一股力量流過。美好的遇見,風雨無阻。
? ? 聽說杭州下雪了,有點想念那段時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