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有“民國文學洛神”的美譽,所以探究蕭紅的文筆,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我以《生死場》為例子來談。其實蕭紅最經典的代表作應該是《呼蘭河轉》,但是我還是鐘情前者。
《生死場》是一部中篇小說,篇幅不長,共17個章節,約8萬多字。雖然簡短,但是在這簡短的文字里,蕭紅用她犀利的筆觸,給讀者呈現出了舊中國“九一八事變”前后東北鄉民們貧病交加、麻木生死的生活現狀。在這精彩的文字背后,蕭紅所采用的寫作方法值得探索。
一、“上帝之眼”
蕭紅前期的作品大多采用了第三人稱視角,好像是上帝的眼睛洞悉著一切。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景色,包括人們所有的心理狀態,都逃不過作者的眼睛。蕭紅采用這樣的敘述視角不無道理,因為全篇小說講述的是整片村落上的故事,地域跨度非常廣,故事發生在麥場、菜圃、屠場、城市……如果采用第一人稱視角,那么敘述的內容會受到限制,是無法把全村落的故事毫無遺漏地展現出來的,但是有了“上帝之眼”,蕭紅便可以隨時、隨處、隨心地取用任何可以創作的素材,才能將宏大的敘事維持。其次,村落上形形色色的村民有著自己不同的心理和行為,但是都逃不過“上帝之眼”,蕭紅把書中出現的每個主要人物的生活狀況、心理活動刻畫得淋漓盡致,這也使得《生死場》這部小說看似沒了主角,但轉念一想,其實每個小人物都是書中的主角呀。
正因為是上帝視角,所以前九章讀下來,看似零零散散。但是季節的變化將所有的故事串聯了起來,讓所有的小故事有了前因后果,這也符合農業社會受季節因素制約的特點。
二、清晰的景
蕭紅筆下的景色非常有特色,猶如西方作家筆下的油畫一般,清晰而生動。當村子里的人們將要面臨一場雷雨的時候,蕭紅是這樣寫的:“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樹吹嘯起來,有點像全金屬的聲音,為著閃光的原故,全莊忽然裸現,忽然又沉埋下去。全莊像是海上浮著的泡沫。”而第二天早上卻又是另一番景象:“清早的葉子們!樹的葉子們!花的葉子們!閃著銀珠了!太陽不著邊際地圓輪在高粱棵的上端……”看著這些文字,我的腦海中會不由自主地想著這樣或那樣的片段,但絕不是模糊的,而是像電影放映一般在眼前一一浮現,甚至覺得如果有一支筆,我可以邊讀邊把這樣的景色統統畫下。蕭紅的景物變化和人物的境遇、心情有著極大的聯系,月英癱瘓,身心遭受折磨而哀嚎的時候,天空的“寒月怕被一切聲音撲碎似的,退縮到天邊去了”。王婆得知自己的兒子意外犧牲,決定服毒自殺,那天晚上,月亮又變樣了——“彎月如同彎刀刺上林端……微風不敢驚動這黑色的畫面……”這也恰恰向讀者揭示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情感寄托,蕭紅對人物的情感投射,很多時候用自然景物來傳達的。
蕭紅對景物的描寫喜歡彰顯自然的遼闊、雄奇,這有點類似于中國的傳統山水畫技法。然后再從景物過渡到人物,像在開篇《麥場》中,作者先描寫了遠處榆樹和麥田的景色,隨即鏡頭移到了二里半家的楊樹,最后聚焦到在楊樹蔭下洗濯衣服的麻面婆。
三、奇特的詞
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會在動詞上做一番推敲,蕭紅的《生死場》中就有為數不少的奇特的動詞。例如《麥場》中描寫二里半門前野菜地的句子:“菜田的邊道,小小的地盤,繡著野菜。”這哪是一片野菜地呀,一個“繡”字,分明把它變成了一片錦緞,上面嵌著綠色的貓眼石呢。夏天天氣極熱,極悶,我們該怎樣表現出來呢?看看蕭紅寫的:“籬墻上的衣裳在滴水滴,蒸著污濁的氣。全個村莊在火中窒息。午間的太陽權威著一切了。”哪三個詞語寫出了夏季的悶熱已經不言而喻了吧?景物還能通過一些詞語,表達出自己的心情——“太陽的光線漸漸從高空憂郁下來,陰濕的氣息在田間到處撩走……早晨和晚間都是一樣,田間憔悴起來。”秋天到了,豐收季也已過去,漸漸地,田地開始變得蕭條,連田間的景物也開始憔悴了,表達出自己的憂郁,表面看似寫景,實則寫村民的心境。細細讀文章,不難發現,這樣精彩的詞語比比皆是。
四、模糊的人
《生死場》里最獨特的,莫過于蕭紅對人物的塑造了。人物繁多不說,就連人物的外貌,蕭紅沒有細細地描繪過一個。換句話說,每一個人,他們有自己名字,有自己的身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遭遇,但是幾乎面目模糊,是抽象的存在。其實細思一番,蕭紅這樣塑造人物,正是在透露著在那個時代的那一群人,他們為生活所迫,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未來,失去了人生價值,他們忙著生、忙著死,卻從未想過,自己的生帶來了什么意義,死去又會留下多少牽掛。但是神奇的是,讀著這些人物,我們難免會在自己的腦海里勾畫出他們的輪廓來。
蕭紅就是這樣的一位奇女子,她用自己獨特的文筆,將小人物的生與死交織成一幅宏大的畫面。
一孔之見,見笑了。
小林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