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5日??? 周日
今天頭一直昏昏沉沉的,不知道是不是這兩晚睡得太晚,今晚要早點睡了。
昨天在地鐵上無聊刷朋友圈,看到一個師姐轉(zhuǎn)發(fā)的一周CP的活動,就想著報名玩玩,昨天N多次進網(wǎng)頁都沒把報名表填好,實在煩心。今天下午在電腦上填了下。不知道能不能被選上,不知道會分配給我什么樣的cp,不過還是蠻期待的。
這次一周cp活動首次面對同性,我本來還在想可以寫異性、同性都可以,但是沒想到選項里面竟然二選一的迫選——同性還是異性。我想選同性來著,但是想著自己又沒有同性戀愛經(jīng)驗,這樣會不會太突兀,對對方是不尊重,自己心里可能也會怪怪的。還是選了“異性”,雖然我是很想再申請一份“同性”,但是我及時控制住了自己。太冒失了。
下次再有這樣的活動,或許會考慮選擇“同性”,一切皆有可能。
然后下午我就在知乎刷了好幾個小時的同性戀話題,我覺得我也是醉了。瞌睡。
我發(fā)現(xiàn)自己也在慢慢變化,以前是絕對不會把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給陌生人的,更不會參加這種“一周cp”的活動,大概只是被文案里的那句“有趣的靈魂總會相遇”所吸引。
有時候覺得自己確實不是有趣的人,就像我昨天出門晃了半天,除了公交卡、買鋼筆和墨水,我就沒有再花錢。之前看一項研究在探討自閉癥兒童不太與外界交流,尤其是目光接觸,到底是因為這種接觸讓他們感到不愉快,還是只是單純的他們對那些信息不感興趣。結果表明,自閉癥兒童無法從那些交往中提取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我看到的時候就在想,我很多時候不就是這樣么?對外界信息不慎關注,并不是那些東西讓我不愉悅,只是我實在沒有興趣。可能很多時候我的樂趣局限在“自嗨”。
我在2017年list里提到今年要多交朋友,并不是為了交到朋友,我也不缺少談心的朋友。只是想促使自己走出去,別圈在自己的世界,擴大自己的朋友圈。是從心底的改變,而不單單是形式上的改變。
就像之前在食堂遇到的那個問我要電話號碼的男生,按照我以前的行事風格,我是覺得不會留電話號碼的。偏偏我還留了。看起來是出去了,實際上我很不喜歡跟他聊天,不知道是他目的性太強,還是我的原因,反正我就還是不喜歡跟有可能喜歡我的人聊天。況且他也不是我喜歡的。自然更加不上心。
我身邊已經(jīng)有好幾個人都是這種情況了,普通異性朋友,聊天,ok;但是想進一步發(fā)展的人聊天,別想!最早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人,是一歲。她從我大學時期開始出現(xiàn),一有男生表白,不管之前關系多好多喜歡聊天,表白后絕對不想再搭理。甚至她喜歡了好久的男生,先一步向她表白,她就沒那么喜歡那個男生了。不過也可能是我最早出現(xiàn)這種情況,記得小學時,我對跟我表白的男生,態(tài)度都是“冰山一座”。不躲也不跑,我就當作沒看到。其實是看到了啊,畢竟無視也需要扮演。我沒有一歲那么嚴重罷了,畢竟遇到我喜歡的人表白,我是絕對不會走開的。(現(xiàn)在說這種絕對性的話也沒什么用,因為現(xiàn)在心里根本沒有喜歡的人,所以也沒辦法想象)后來聽三歲說她也會那樣,我還調(diào)侃她都沒有談過戀愛沒有資格說話。
之前微博上倒是還有人給這種現(xiàn)象取了個什么名稱,可是現(xiàn)在的媒體大多都是給網(wǎng)民貼一眾標簽,不給出解決辦法,反倒讓網(wǎng)友們以此為傲。我知道我什么毛病,可是然后呢?我不需要你給的描述,我想要看到解釋、預測甚至控制。
心理學研究,也或許是很多科學研究的目的: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多少人、多少事就停留在“描述”階段就不往下走了。自己很多時候也是這樣。
或許人心是復雜的,或許行為形成原因是多樣的。我還是沒法解釋自己這種情況。可能是越活越自私,卻沒有越活越愛自己。不想處理一段繁瑣的關系,也不想發(fā)展親密關系。就這樣看似隨和卻孤高、看似輕松卻無趣地活著。
之前看到Ann的爸爸形容她之前像看破了紅塵,毫無生氣。自己現(xiàn)在又何嘗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