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喜歡交朋友,所以常常被人問起我的家鄉,我總是回答:“嘉興平湖。”一般情況下,他們第一反應是粽子,而我卻說:“不,平湖的土特產是糟蛋!”當然,他們是聞所未聞,并希望我帶一些給他們嘗嘗,只是時至今日,我都沒有帶過糟蛋給他們,并不是我不想傳播平湖特色文化,而是因為我知道這東西一定會被糟蹋掉的。
作為土生土長的平湖本地人,從小就吃過糟蛋,但是那味道實在是難以接受,就像第一次抽煙一樣。記得那時媽媽對我說過:“只有好酒之人才會在初次品嘗的時候喜歡糟蛋。”這句話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
那是一條老街,是江南水鄉的一抹姿色。那彎彎的石橋,刻著明清時候的花紋,坑坑洼洼的石板路也正訴說著歷史的痕跡。就是這樣的風情,使我愜意地坐在透著古意的小店里。陰暗的里堂,又黑又舊的木桌長凳,使不少游客望而卻步,而我不在乎這些,可以說,我是專程前來品嘗糟蛋的,我也不會像一些老前輩那樣對糟蛋的制作方法究根究底,只是希望細細品嘗一下其中的滋味。也許它與酒一樣,需要人生的閱歷才能品盡甘苦,百味人生,光嘗甜頭是不可能的,而生命的旅途正是由酸甜苦辣交替組成的。我想對于糟蛋,它也是一樣的,把美味最大化,才能做到對人生的樂觀。所以,現在嘗它,比起小時候的味道,感覺是截然不同的,并不是它本身的味道在變化,變化的只是品嘗的人而已。它依舊醇香,伴著粥喝,開胃生津,厚重的口感不僅是文化的積淀,更是人生的感悟。
此時,一位皮膚黝黑,一頭短發的年青女游客走了進來,也許她是被那一股酒香吸引來的。
她看著一塊塊竹牌上的菜名,露出了些許失望之情,明明有酒香,卻沒有賣好酒遂問:“你們這邊有什么特色酒菜?”
掌柜說道:“糟蛋、毛狗線粉都是很有名的吃食。”
那女游客沒有聽清楚:“什么蛋,什么狗?”
掌柜指了指我這兒說:“那位先生吃的就是糟蛋,味道很特別,來這里就必定要嘗一下,其他地方你是吃不到的。”
那女游客好奇地湊了過來,也打斷了我的思緒:“這個什么東西啊?”
我抬頭看了看她,一個天真爛漫的女孩,于是我就熱情地介紹起來:“這是糟蛋,被乾隆皇帝譽為‘天下第一蛋’,列為貢品。來平湖應該要嘗一嘗。”
那女孩眼睛眨巴眨巴說:“聞起來有一股酒的味道,但看起來怪怪的,能不能邊上蘸一點,我嘗嘗看?”
我點點頭道:“可以。”便在另一邊破了個口,拿一支筷子蘸了一點。
她把筷子含在嘴里,品味了一下,不過從她的表情里我就可以看出,她覺得味道真不好,不過她卻說:“酒香四溢,就是味道怪怪的,吃不太慣,但總得來說還是挺好吃的。”
挺好吃的!是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也許其他地方的人不喜歡這個口味,但是也需要包容,因為這是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珍貴的文化,從糟蛋中體現出了平湖特有的文化,它區別與粽子、南翔小籠等等,只是體現在特定的地方。一個地方有自己的特色,才會吸引人們去了解,去旅游,除了看看風景,更想要去品嘗土特產。所以糟蛋它繼承了平湖的文化,同時也希望它能在社會飛速發展的過程中被保留下來,作為歷史的見證。
我不知道那女孩最后有沒有買一些回去,其實買不買都無所謂,因為不管你認不認同,文化還是存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