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閑來無事,興起就去了烏鎮。臨時的想法,沒做過多的準備,又自己一個人,所以跟團前行。
烏鎮位于嘉興桐鄉,上海開車過去兩個多小時。苦無五一假期,及跟團必備行程——購物,早上7點多出發,中午快十一點才進入景區。烏鎮分東柵、西柵,東柵門票100、西柵120。
西柵景區占地面積三平方公里,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畔,由十二個碧水環繞的島嶼組成,歷時三載磨礪,投資近十億,呈現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古鎮的歷史風貌。西柵適合住下、看夜景,行程中沒有安排。
跟團進入東柵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排茂密的竹林,傲然挺立。邁過竹林,就進入了烏鎮的“枕水人家”。
和許多江南水鄉小鎮一樣,烏鎮的街道、民居皆沿河而造,“家家面水,戶戶枕河”。而烏鎮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人稱“水閣”,水閣三面有窗,窗旁有門,門外有石階,石階一直延伸到水下。支撐水閣的石柱可以系船停舟,在水閣下的河埠可以臨河打水,也可以洗衣洗菜。
自古以來,當地人的交通工具都是以船為主,水閣就成了他們的停船庫,類似現在的汽車庫。掀開水閣中的活動蓋板,即可汲水洗滌。
接著踏過逢源雙橋,進入東柵的主街道。東柵很小,只有0.9平方公里,主要就有東大街這一條主道,兩邊為人家。街上四、五人并排走,都有些困難,也因為道路窄,兩邊房子不能向街上延伸,只能向水里擴張,才有了每家每戶的水閣。
走上東大街,江南百床館、民俗館、酒坊、宏源泰染坊、 由東到西一點點的慢慢參觀,領會江南獨有的古樸民風與歷史風貌。
烏鎮的建筑多是在時間里暗淡下來的一些黛瓦粉墻,那條青石板路和兩旁的木閣樓像夢境,走在上面,會有莫名的迷失感與放空。
染坊,絕對是烏鎮的標準性拍照地方。江南的藍印花,色調清新明快,圖案淳樸典麗,帶有江南的獨有氣質韻味。制成包袱、頭巾、門簾、鞋拖背面等生活用品,樸素大方,別有特色。
藍印花布源于秦漢,興盛于商業發達的唐宋時期,而現代所見藍印花布的樣式,多數為明清一代的作品。
再往前走,是一個空落的宅院,大門口用笨拙的隸書寫著四個字:晴耕雨讀。沒來由的,喜歡這四個字。當年黃磊和劉若英拍電視劇《似水流年》時,曾經在這個院子里居住,所以院落里全是當年留下的一些道具。
沿著這個院子往前走不遠,便是茅盾的故居。茅盾故居在烏鎮觀前街17號,市河車溪之東。故居有前后院,兩進,后院里另有三間平房。
茅盾先生的祖上(從曾祖父輩始)一直做些小生意,在清光緒年間,茅盾的曾祖父在漢口賺了一筆錢,匯到烏鎮,這才由茅盾的祖父經手,分兩次從兩家房主手里買了這所宅院。
前后有兩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間平房為茅盾的臥室、書房和會客室。
1933年茅盾從上海回到烏鎮時,正好收到了《子夜》的稿酬,他將后一 幢原來三間已經被風雨摧毀的舊屋拆掉,親自設計,因身前日本留學的經歷,設計頗具日風,采光的窗戶格外用心。
后來,他多次回到烏鎮的這幾間房子里居住,寫作。屋邊有一小庭園,內栽棕櫚、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棕櫚和天竺是當年茅盾先生親手栽種。
其書房雖處于市中,卻是個鬧中取凈、環境幽雅的地方。
后一幢是兩層小樓,用作廚房、飯堂、起居室外。
茅盾故居的東面是立志書院,大門的門楣上嵌著"立志"二字,兩旁的柱聯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進得門來,穿越過道,就見一個小天井,內植桂花樹,意為“折桂”。
過天井是講堂,上懸"有志竟成"額,兩邊一副楹聯是:"分水舊規模,但愿聞風皆立志;殳山鐘秀杰,定知異日有成材。"
立志書院是茅盾先生當年上小學的地方,現為茅盾故居的一部分。
故居不遠前,就是茅盾先生身前曾經描寫過的林家鋪子。遙想小說中那個謹慎、精明又具商人特質的林老板,時代進遷,老板已不姓林, 貨已不是那“一元貨”。
再往前就出了東柵,中午“酒肉飯飽”之后,乘船環游了一下東柵。
烏篷船感覺是江南特有的船,船身窄長,兩頭微翹,篷是半圓形的,用竹篾編成,中夾竹箬,上涂黑油。
蘇州的平江路、周莊都有見過類似的船。但我更愿意相信烏篷船來源于烏鎮,在烏鎮坐烏篷船才更有情愫。
一葉輕舟,穿梭于烏鎮的石橋、流水、酒香之間。流水之上,不時有木槳輕輕劃出一波波曼妙的漣漪。五月的陽光,明媚而不算毒辣,午后乘舟,置身烏蓬, 隨船蕩漾,悠然而清閑。
蕩過石橋,船上的人在看風景,橋上的人在看你。同船的游人不竟說出“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枕水人家,夢里江南,就這樣一直的搖下去......
乘船后,自由活動半個小時,同行的人大多數再次去東大街參觀之前沒看到的景點。懶于在人群中擁擠穿梭的我,坐在逢源雙橋前的長廊下,慢慢消磨這短暫的時光。
五一出行,也許只能是看人海、翻人山,但自認為,看人山人海也是一種心境。
大家知道烏鎮,也許是因為當年的一部《似水年華》,但再提到烏鎮,你是否知道,其實已不是那個當年。
1999年的大年初一,烏鎮遭遇火災。桐鄉市政府籌劃與烏鎮進行重建。當時的烏鎮只是一個破破爛爛、毫無知名度、沒有游客的江南小鎮。它做旅游比周莊晚了10年,比西塘晚了4年。
而現如今,原來烏鎮西柵,從6萬平方米,發展到50多萬平方米。2016年,烏鎮的游客是930萬人,收入14.6億。中國古鎮中,烏鎮是名副其實的經營效益第一。
也許,你會認為烏鎮太商業,丟失了江南古鎮的那種獨有的小家碧玉,清婉閑淡,不再有“風景舊曾諳”。
但重新打造的烏鎮已不再是江南前篇一律的觀光小鎮,而是度假小鎮。烏鎮的美不是急躁的觀賞,而是希望你住下,慢慢去體驗其別有的韻味。
在江南獨有的人文基礎上,烏鎮修建了烏鎮大劇院和木心美術館。烏鎮戲劇節也已經辦了五屆,其現是除了法國阿維尼翁、英國愛丁堡戲劇節之外的世界第三大戲劇節。
除了江南古風小鎮,烏鎮真正開創了中國小鎮的藝術天地。
2015年,烏鎮互聯網醫院是全國首個政府主導創建的互聯網醫院。2016年,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舉辦。
烏鎮依舊還是那個江南水鄉小鎮,但她已接軌未來。
烏鎮在改變,你呢?
是否也在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