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最近在刷知乎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知乎上搜索看看網友們的回答。其中票數最高的這位網友 [ID:折翼的蜜蜂] 回答是這樣的:“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說得非常好,友善與獨來獨往本來就是兩件事。
其他網友的回答也有很多,有一百多位位網友參與了回答和討論,在他們的答案中我發現,其實有很多人之所以選擇獨來獨往,是因為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會感到某種程度的不舒服和不自在。
- 02 -
內向和外向沒有好壞之分
榮格提出內向/外向這一人格概念的本意,現在已經被完全扭曲了,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曾經覺得孩子性格太“內向”不好,或者很多人在職場中覺得自己“內向”是一個缺點,不如“外向”的同事能夠和其他人打成一片如魚得水。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榮格是誰?
佛洛依德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說起卡爾·榮格就不那么熟悉。榮格是19世紀瑞士的一位心理學家,師從弗洛伊德,后期因為理論觀點不同而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他關于內向和外向的理論是這樣的:內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內部,易產生內心體驗和幻想,這種人遠離外部世界,對事物的本質和活動的結果感興趣。外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傾向客觀事物,這種人喜歡社交、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具體事物感興趣。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在內向/外向概念剛提出的時候,其實二者并沒有好壞之分。內向的人會更看重事情的本質,更關注自己的內心,更加專注,社交屬性較弱。而外向的人會更關心外部世界,喜歡社交,同時專注力不夠。內向和外向就像蘋果的兩面,沒有誰好誰壞。
性格的形成一部分來自遺傳,之后在成長的各個階段中,在各種各樣的事件和矛盾中逐步形成和穩定。也就是說,性格決定了一個人會不會在社交場合中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內向型性格的人注定會有這樣的感覺。
- 03 -
對于必要的社交,我總結了幾點經驗分享給大家。
你可能會說,就算沒有好壞之分又怎么樣呢,我們活著還是必須要社交啊,那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沒有什么辦法嗎?
如果必須去一些社交場合的話,我有這樣一些建議:
談話時只要表達清楚觀點就好。也許在開始一場談話之前你會想很多,怎樣溝通是有效的?怎樣說對方會比較開心?其實最簡單的就是:不要想太多,開始談話就好。有禮貌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確認對方理解就足夠了。
其實每個人都只關注自己。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過自己,在社交的場合中你最關心和在意的是什么?你最關心的一定是自己。擔心自己的表現是不是夠好,自己今天的服裝怎么樣,是不是有人注意自己等等。其實大部分人跟你是一樣的,沒有人閑到使勁去觀察別人。
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很重要。正確地評價自己很重要,尤其在工作的場合中。內向的人往往會有一些小小的自卑,這種小自卑可能是小時候由于社會評價而形成的。許多人在工作中其實做得非常好,完全可以勝任自己的崗位。工作好幾年了卻還是從內心里覺得自己是個新手。要正確評價自己,學會欣賞自己。
總之,內向和外向并無好壞之分,內向的朋友多看自己的優點,適當去鍛煉自己的短板,過段時間你會發現,和人打交道,其實沒有那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