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衙
身在職場,如何發展友誼?如何與同事相處?很多職場人都有這個問題。
我看過一個招聘網站上的數據,有50%以上的人離職,原因是因為和同事關系緊張。可見職場社交并不是一個小問題。
社交是人與人的社會化交往。人是社會化動物,不能脫離社會群體而獨立存在,脫離社會能導致智商、情商嚴重損壞。印度狼人是一個例子,脫離社會過久,便再也無法回歸社會,人的特性消失。
社交的本質是交換資源
成人世界的友誼嚴重依賴利益。想知道社交的本質,要去看兒童。幼兒園里小朋友的交往能體現社交的本質。那些玩具多、樂于分享的小朋友,他的朋友就多。而玩具少、不樂于分享的小朋友,朋友就少。
社交的本質,就是資源交換。資源有很多種,如渠道、人脈、學識、智慧、消息等。你有什么資源,你能分享什么資源,這決定了你的社交能力。
熱愛社交不代表擅長社交
有人喜歡社交,有人不喜歡社交。但不代表不喜歡社交的人社交能力不強,也不代表喜歡社交的人社交能力就一定厲害。
社交能體現智商和情商,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
熱愛社交和擅長社交,是兩個概念。一個是能力,一個是形式。至于如何區分,就要看社交的有效性。
人是社會化動物,從出生開始,就要和別人打交道,社交伴隨人的一生。生活需要社交,職場也需要社交。
但什么社交是有效社交,什么社交是無效社交?大部分的人并沒有思考過。
有效社交是交換資源的價值大于時間的成本
社交是需要花時間的,時間是人生中最大的成本。不愛惜時間的人,可以有大把時間聚在一起消耗時間。愛惜時間的人,會爭分奪秒創造更多的價值。
成功人士都很繁忙,他們偶爾小聚一下,頂多喝喝茶,交換一下信息,交流一下心得,不會耽誤太多的時間。而那些非成功人士,則可以花大把時間胡吃海喝、八卦吹牛。
如果你的時薪是1000元,你愿意耗費2個小時,消耗2000元的時間成本去胡吃海喝,和朋友吹牛皮,卻無法得到更有價值的消息么?
如果你的時薪是1000元,你肯定愿意花5分鐘時間,聽時薪2000元的人說幾句話。因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但是你若聽不值錢的人說一句話,則等于十年書都白讀了。
無效社交在浪費時間成本
很多人為了在公司有好人緣,經常參加同事聚會。如果不參與活動,好像就不太合群。很多人,為了這個所謂的合群,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去參與到無聊的同事聚會中。
作為職場人,你如果認真觀察,會發現,很多領導是不參與同事的聚會的。為什么?因為他們沒有時間,他們會把時間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也就是說,他們會認為,跟你們一起玩,是無效社交。
職場是以經濟利益驅動的江湖
在職場中沒有絕對的友誼,也沒有絕對的敵人。職場只是一個以經濟利益為驅動的江湖。同事不是并肩作戰的戰友,只是為了經濟利益,剛好在同一個公司做事而已。明白了這一點,就能放好心態。
如何做到職場中的有效社交?
有效社交必然是能交換到比時間更有價值的資源。想做到互換有價值的資源,必須做到你有好資源可以分享給對方,對方也愿意把資源分享給你。
資源不一定是物質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你的想法、理念、技巧、經驗、體驗和認知,這些都是優質資源。
當你樂于分享這些優質資源時,會有很多人愿意和你建交。想要在職場中達成有效社交,就要和同事分享交換有價值的資源,而不是耗費時間去做一些沒用的事情。
職場社交的幾點誤區
1)通過業務建立聯系,不代表人脈
成功學面向低端群體,這些群體沒有過硬的技術、知識、文化,因此成功學鼓吹人脈,而非能力。在成功學看來,一個人想成功,15%靠能力,75%靠人脈。
成功學屬于偷換概念,如果一個人有能力,不可能沒有人脈。而一個沒有人脈的人,也不可能獲得人脈。
在工作中,會遇到很多人。這些人私下聯系,就叫做人脈嗎?并不是,那只是一個電話簿上的名單,而非人脈。
2)一起吃喝玩樂就能成為好朋友
有一個客戶經理,維護20多個客戶。平時經常在一起吃吃喝喝。有一次,他被開除了,心想有這么多客戶,開個公司應該不成問題。但沒有想到,他打電話給這些客戶,客戶們隨便問候一下,就從此了無音信了。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資源的交換。銷售有客戶,可以和公司交換。銷售有公司這個平臺,也可以和客戶交換。但是銷售沒了公司,就在客戶那里失去了價值。銷售沒了客戶,就在公司那里失去了價值。
資源就是價值,但客戶并不是資源。很多職場人也發現,很多平時關系不錯的同事,本來都當作朋友相處了,可是有的人一但離職,還是被拉黑了。為什么?
因為你們只是同事關系,并不是朋友。但職場就不能交到朋友么?其實是可以的,但是需要有4點基本要素。
職場社交建立友誼的4點基本要素
1)身份對等
流水線上的工人是沒法和CEO做朋友的,但是投資人或顧問則可以。身在職場,總有一個地位懸殊的現實在里面。作為職場人,要有邊界意識,不要自己越界,也不要讓別人越界。
曾經有一個記者動不動就說某某總統是自己的好朋友,他錯把平臺能力當成了自身實力。其實只要冷靜想一想,就能得知,在身份不對等的情況下,如果能建立交往,其中必然有問題,分析不出來這個問題,日后一定會出現大問題。
2)資源互補
你擅長的,恰好是別人欠缺的,資源形成互補,則可以達成合作。
3)愛好一致
愛好決定了三觀,決定了品質,也決定了人格。愛好是一件管中窺豹的事情。
4)認知趨同
對某種實物的認知,有著相似的看法。英雄不問出處,但英雄所見略同。很多人離職創業,都是在職場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對世界的看法接近,所以才能抱起團來自立門戶。
最后,一切社交行為都是有動機的,想要成就自我,不妨多想一想,自己的動機是什么,別人的動機,又是什么。
我是米衙,感謝你的閱讀,但愿我的文章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