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做人根本

古代唐朝時期,太宗皇帝命魏征從一萬四千多本書、八萬九千多卷當中選出六十六本書,將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精要的教誨摘錄出來,編成一套《群書治要》,從而成就了唐朝盛世“貞觀之治”。歷史大潮風起云涌,到了我們這個時代,要懂得從五千年圣哲人的教導當中汲取智慧、汲取方法。“孝悌忠信”是孔子為了規(guī)范在社會中處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思想和行為而提出的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品質要求。關于“孝悌”,孔子認為在父子、兄弟關系中,應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視為更根本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并賦予“孝”以多層次的內涵;關于“忠”,主要用來確定在人際交往的實際行動中主體所應具有的態(tài)度,第一應當是真心實意,第二應當是竭盡全力;關于“信”,主要是講主體的一種態(tài)度,要用實踐的行為或行動來兌現(xiàn),即說的話能夠兌現(xiàn)。

——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由經濟日報出版社推出的《孝悌忠信做人根本》,是蔡禮旭老師教學演講的核心課題。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全書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條人生之根和中華文化之根為主題,帶領讀者接受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體悟古圣先賢的學問和智慧。書中倡導大眾學習古圣先賢為人處世的智慧,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進而解行并重、知行合一,獲得五福臨門的幸福人生。

——提升生命境界的指南

在這本書中,蔡禮旭老師在講解文言經典的同時,深入淺出闡述了修身、治學、齊家、為政的精髓,擷取歷史故事,從孝順、和睦、慈教、寬下、勸化、救濟、交財、奢儉、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闡述了禍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勸導世人向善。由字句而義理,全面闡述和詳細解釋了中國古代圣賢教育的內涵與外延,致廣大盡精微,令人欲罷不能。可以說,《孝悌忠信做人根本》對國人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我們一生中不斷提升生命境界的指南。

——培養(yǎng)正確價值觀的支柱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與源泉。儒家倫理中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對于有效培育和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具體而言,孝悌忠信是培養(yǎng)公民個人層面核心價值觀的基礎,禮義廉恥則是構建國家與社會層面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支柱。孝悌忠信,這是性德,是人人本具的。對父母要懂得盡孝,對兄弟要懂得盡悌,對國家、對人民要知道盡忠,對一切人要知道用信,不能夠欺騙。孝悌忠信,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可以超越這個范圍。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的標準。

人不學,不知義。學習古文經典名篇,夯實做人的根基,才能掌握立于不敗的人生智慧!這就是中華文化的DNA,一定要滲透到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骨髓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