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里 - 陳海賢<自我發展心理學>課第2講之摘要與心得。
<為什么改變這么難?>
我們總是一直期待明年會有不一樣的自己,新年計畫卻永遠躺在抽屜里;我們卻總是在晚上想過千條路,卻在白天起來走原路。
為什么改變這么難?
有項醫學調查表示,當醫生告訴患者:如果他們再不改善抽煙,喝酒,不運動的習慣,死亡將會很快到來但卻只有七分之一的人落實改變,難道剩下那七分之六的人他們都不怕死嗎?
或許是因為他們不相信預言會成真。有句話說”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有時人總要親身經歷之后才會有感覺,但有很多事情,一輩子只能經歷一次。
此外還有時間偏好率的問題,時間偏好率高的人看重當下的享受勝過遙遠的未來,今朝有酒就是要今朝醉;時間偏好率低的人則會愿意犧牲眼下的快樂去成就長遠的以后。
一個人越成熟,時間偏好率會越低,越傾向于用現在的自律去換取日后的成果。但又回到第一個問題,前提是他要相信,這個從未親眼所見的未來,真的會實現。
<兩個自我 - 感性的大象與理性的騎象人>
我們總是對自己有一個期待,但真實的行為卻往往和這個期待背道而馳,就像心里住著一個小惡魔和一個小天使,而每一次都是小惡魔勝出。
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說感性是你心里的一頭大象,理性則是騎象人。表面上看起來是理性的騎象人在指揮方向,但其實感性的大象想要往左的時候,騎象人的力量卻不足以使它往右。
對于改變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感性提供動力。
感性大象的特點是力氣大,受情感激發,受經驗支配。所謂受經驗支配也就是前面所提過,它不相信沒發生過的”預期”,只相信已經發生過的”經驗”。
理性的騎象人說每天早睡早睡,規律飲食與運動才會健康,做事有效率不拖延才會有成就感。但這都只是預期,當下并沒有實際發生。反而躺在床上的舒適,垃圾食品的美味,忙里偷閑再偷閑的快樂卻是立刻可以兌現的。
也因此,抽象的,未實現的,未來的期待,敵不過具體的,真實感受的,現在的體驗。
<?條件反射:經驗改變行為>
巴甫洛夫的實驗告訴我們,每次在喂狗之前響鈴,久而久之,狗聽到鈴聲,就算沒有肉也會分泌口水,這就是經驗造成的身體條件反射,又稱古典制約。
一個條件反射包含三個因素:刺激(鈴聲),反應(流口水),強化(肉)。
強化指的是經驗的好處,當我們成功獲得了某種想要的結果,或成功避免了不想要的結果,往后哪怕自己沒有意識到,它仍然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有一個姑娘,獨自在異鄉打拼,上班時工作壓力很大,晚上回到一個人的租所又感到無盡的孤寂。于是她下班之后,總會找尋當地有名的小吃店,直到吃撐了,直到夜深了,才回到那個空蕩蕩的家。
品嘗美食帶來她想要的快樂,熙來人往的街道趕走了她不想要的孤獨,這些經驗帶來的好處使她對食物的依賴越來越深,無法自拔,卻對身體造成了嚴重的負擔。
<改變的本質:創造新經驗>
當她意識到,她對美食的偏好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孤獨,而暴飲暴食并不是孤獨或者情緒唯一的宣泄出口,她嘗試從事其他的活動,最后她加入了羽毛球俱樂部,有了朋友,興趣。
因此,當我們改變失敗的時候,可以想一想,是什么刺激,反應與強化造成了這些行為?或許就可以找到相應的方法使自己順利改變。
另外,<微習慣>一書當中提供了很有效的改變方法,將你的目標切割成一個小到不可思議的單位,實踐在每天的生活中,比如作者要求自己每天做一個伏地挺身,或每天寫五十個字的文章,由于這些目標很輕易就可以達成,每天都能為我們帶來微小的成就感。
藉由這些新的行為產生新的反饋,親身感受到的成果將成為新的強化。原來,創造新經驗就是改變的本質。
重點回顧
1.為什么改變這么難?因為人們不相信預言會成真,以及時間偏好率高低的關系
2.我們的身體里住著兩個自我 - 感性的大象與理性的騎象人
3.條件反射實驗告訴我們:經驗會改變我們的行為
4.改變的本質就是創造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