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創新上下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個方面是原理、技術、產品三者的關系,另一個方面是產品轉變成商品的過程。
先來說說原理、技術、產品三者的關系。上行路,就是從需要的產品出發往上走,去尋找技術,沒有現成技術就發明,再向上琢磨什么道理、什么原理,最后推動原理級的科學發現。(喬布斯的蘋果)下行路正好反過來,是先有原理,然后發明能應用的技術,最后做成產品。(原子彈)
周其仁說,中國的大部分創新走的是上行路線,也就是從需要、產品、結果向上找技術、找原理。不過,也有人開始探索“創新下行”路線。比如說深圳有一家公司,他們的產品包括只有0.01毫米厚的超薄彩色柔性顯示屏,可以用在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等各種終端產品上,還有3D頭戴影院等等。這些產品就是從創始人的論文開始,有了原理級發現,然后再解決技術難題,最后做成產品。所以,展望中國未來的創新,上行方興未艾,下行嶄露頭角,越來越有看頭。
前邊說了怎么從原理做到產品,但是好產品不一定等于好商品。產品轉成商品的過程也要創新,也可以用上行和下行來解釋。
產品變成商品的上行路,就是創造頂尖享受,“極致體驗”,帶來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消費快樂。人類歷史上的能工巧匠一直在走“創新上行”路線。比如說現在法國的很多奢侈品牌,原來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御用品。路易十四允許皇家的能工巧匠在市場上開店,把“皇家定制”當成一個品牌,奢侈品就一直延續了下來,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
產品變成商品的下行路線,就是把原本只為少數人定制的產品服務,變成普羅大眾都觸手可及的商品。比如說吉列剃須刀的推廣普及。以前的老式剃須刀需要專門的理發師,但美國的一名推銷員把原來一體化的剃刀分為刀把和刀片。消費者只需買一個成本價的刀把,每周買一片刮臉刀片,再把兩者擰到一起就能自己刮臉,讓工薪階層又省錢又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