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關于秋,莊子雜篇第一篇《庚桑楚》里這樣說:“正得秋而萬寶成”。此話說得鏗鏘有力堅實篤定,自然規律隸屬天地之道,人生浮世皆過眼云煙,不足掛齒。故“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無須大驚小怪。
? ? ? ? 歐陽修的名篇《秋聲賦》里的秋則是其色慘淡,其氣凜冽,其意蕭條,其聲凄凄切切。盡罄凄楚感傷之意,一股蕭殺之氣席卷而來,勢不可擋。由是得出:“夫秋,刑官也”。這種哀己憐人的秋嘆一度引領著歷代文人墨客悲秋傷世的情懷。作者寫這篇文字時已近暮年,國事也日漸衰落,有隱痛在心。所以秋天在他眼里免不了“以肅殺而為心”,但他感嘆完之后還是將筆鋒一轉:“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借秋轉喻別處,不以秋怨秋,足顯大家風范。
? ? ? ? 現代學者林語堂對秋天的態度理性曠達,風趣幽默、怡然自樂。他說“有人以老氣橫秋罵人,可見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他認為秋天的古老和純熟就如“一只熏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鍋中徐吟的聲調”一樣令人愉快。
? ? ? ? 林先生所處的時代大多數時候時局動蕩,尤其是二十年代后期,他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立場日趨受挫,使他在政治上的積極態度受到不小的打擊。所以他在這個階段的文章頗有些“無事袖手談心性”的味道,以性靈和幽默的文藝態度來逃避當時的社會現實和社會變革。
? ? ? ? 我們不妨也撇開時政,單從個人性情的角度去感受林先生筆下的秋:時而喜形于色,時而意蘊深沉,時而詼諧放達,時而迂回喻理。這樣的秋夜比之歐陽修的秋夜要令人安詳坦然得多,如遇故交,紅爐綠茶,清宵細長,有滋有味。
? ? ? ? 當代文人峻青的《秋色賦》寫得赴湯蹈火、雄心勃勃。文章以滿腔的熱情歌頌秋天豐收的盛況和美好,開頭寫:“多么可愛的秋色啊!......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最后又寫:“我愛秋天。我愛我們這個時代的秋天。我愿這大好秋色永駐人間。”像是挺進隊里的領頭人,登高振臂而呼,極具渲染之氣。
? ? ? ? 這篇文章寫在解放初期階段,人們的思想意識尤其是像峻青這樣的文藝青年被徹底的時代化了。在他的眼里,世界萬物都是一首冒著烈火的詩,所以他筆下的秋自是帶了一股按捺不住的熱情朝著讀者奔涌而來。
? ? ? ? 老實說這種類型的文字不是我所喜歡的,總覺得時代氣息濃烈了點,形式了點,虛浮了點,離人的本真之心也遠了點。不過,在當時,也只有寫這樣的文字才能符合其主流文學的價值觀,才能夠被時局迅速地認可,再加上作者胸懷一顆赤忱的向陽之心,熱情滾滾之下,高調難免,這也難怪。但他對待秋天的態度卻是足夠的積極明朗的,值得我們學習和欣賞。
? ? ? ? 在這暮秋的深夜里我本想也總結一下自己對秋的感觸,所以先回頭看了看先賢們是如何感受秋的。不料,這一看看得人心里五味雜陳,不知如何是好。想著自己也應該以達觀的心態去感受秋,如莊子的弟子庚桑楚一樣,抬眼越山河,胸下懷四方。春榮秋枯,天道使然,萬物的變化只是隨之運行而已,與個人情感毫無關聯,人生的風霜和意義何至于離情花草、秋風落葉呢!然而,人生的風霜和意義又能體現在哪里呢?除了這些瑣碎尋常的煙塵之事和自然現象的變化給人的感觸之外,我們又從哪里去體會和感悟人生的風霜和意義呢?與莊子和他的弟子們的這種出塵于世只與天地之精神相往來的高境界相比,還是歐陽修的話更貼近人心:“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這才是我們尋常人該有的軌跡和歷經吧。
? ? ? ? 那么,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的秋呢?如老莊們昂首云天?如歐陽修唏噓長嘆?如林語堂于談笑間讓其輕描淡寫地飄然而過?還是如峻青憋一肚子的熱情引頸吶喊?我想,我所能做的,惟有靜默而立,于低眉間誠懇地品味秋的沉著、成熟還有它的蕭殺之氣,然后把它們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