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卡爾加里圖書館看書,環境很好,有成人讀書的座位,有電腦可供使用而且是免費上網、免費打印文件;有供孩子讀書和涂鴉的地方,而且提供免費的筆墨紙張,畫完寫完還可以帶走。每位顧客可以一次性借閱99本書,可惜的是漢語書藉太少了,還不到100冊。免強從中挑了6本書拿回來讀,現在正讀的是一本柯衛東著的《獵書的蹤跡》。
正如作者在本書的序言說的那樣,“我迷戀于書,尤其是舊書,雖然在我的書柜里它們永遠占少數。我想讀的舊版,我不想讀但喜歡它的外表的、名作的初版本,有名人手跡的舊本,流傳稀少的書,紙白版新或刻印精致的古本,我總是希望買下它們。
這本《獵書的蹤跡》,是描述一些我藏的舊書或獲得它們的歷程,也可以說是寫給那些如我一樣喜歡閱讀和懂得欣賞舊本的人的。如果不藏書的讀者也能讀得下去,這差不多是我最高興的事了。”
通過閱讀這本《獵書的蹤跡》,明白了藏書,特別是收藏那些難得的舊書,是一種高雅的行為,看到作者有時為了能得到一本心儀已久的“舊書”所付出的辛苦。
不由得想到,如果沒有像他這樣喜歡舊書、搜集舊書和收藏舊書的人,很可能許多好書和好版本的舊書都被人當成廢舊物品賣了,很難再像文物一樣流傳下來。
不由得想到,原來讀書與藏書還不是一回事。讀書是拿一本書來讀,這本書可以是紙質的,也可以是電子的;這本書可以印刷精美,也可以制作粗糙。藏書是買下自己喜歡的書收藏,這本書一定是紙質的,一定是印刷精美或有收藏價值的,但是都不一定要閱讀。
如果我們承認讀書是求知的途徑,讀書是為了明理,或者讀書只為了個人消遣,那么我們就應該明白,讀書是個人的權利,藏書也是個人的權利。學者可以為學術研究而使用藏書,普通人也可以不為研究什么而藏書。
所以,做為一位收藏者,沒有必要非把自己裝扮成學者。那些藏書的人,僅僅是因為他們愛書,喜歡藏書是他們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如同我們選擇熱愛音樂或其他藝術一樣。
最后,我很欣賞作者在本書序言中引用詩人普希金的兩句詩:
無心取悅高傲的上流社會,
有意偏愛知已的欣賞。
謹向你獻出友誼的見證,
愿它無愧于你的高尚。
我喜歡讀書,特別是讀紙質書,我也喜歡收藏,但是我是一個門外漢,如果用作者藏書的標準來衡,我那擺放在書柜的幾百本書,可能連一本也找不出收藏價值,可是我仍然喜歡它們,我喜歡它們的精神價值超過實物價值,對我而言,它們值不值錢,值多少錢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哪怕只擺放在那里,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我的思維,讓我常常產生一些靈感,促使我去讀去寫。那些我不喜歡的書,哪怕是名人的著作,早被我處理掉了。
隨著閱讀”碎片化”的到來,真正喜歡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真正的收藏者更是鳳毛麟角,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很佩服作者獵書的本領、學問和執著追求,從他身上學到不少讀書、愛書和藏書的知識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