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讀書的事,可能是個大話題。讀書被人賦予了很多神圣的使命和功能,也蒙上了很多神秘色彩,又兼讀書究竟有用還是無用之論辯,著實是幫助了很多人,當然,也害了很多人。
其實關(guān)于讀書的最直觀問題是藏書的數(shù)量與讀書的關(guān)系,比如經(jīng)常有人來到我的書房小座,聊天之后,問我最多的問題是,你有這么多書,你的這些書都讀過嗎?
我往往誠實的回答,我的這些藏書大多數(shù)是沒有讀過的。
首先我不是藏書家,根本沒有什么孤本善本,所藏書只是憑著興趣愛好買來,積年累月下來,不覺有個萬八千本。藏書的理由和目的有很多,比如藏書家是為了收藏,讀書人是為了純粹的讀,也有些人是為了顯得有文化品味,這種行為雖然可以說是附庸風雅,但是人希望以藏書的方式來展示自己,這還是向?qū)W上進的,又有何不可。還有的人就是為了裝飾,你看,一副油畫在墻上掛著當然很好,一面墻的書柜上擺放著各種版本的書籍,也不僅是書香滿溢,而且有直接的裝飾功能。也有人買書是為了備查,很多東西是不能在網(wǎng)上查到的,多買書還是有小小圖書館的作用。還有人買書藏書就是一種占有欲,買來就是為了“有”,至于什么時候看那就不一定了,也許看,也許不看。就像現(xiàn)在人們在網(wǎng)上看到了好文章如果沒有時間看,可以先收藏起來,這其實是一個意思。
說了藏書的這些功能,可見不是人有多少書就一定要讀多少書的,說把自己的書都讀過的人,我覺得是吹牛。前兩天看到作家李敖去世的消息,看到當年他和胡因夢談戀愛之際就帶美人回家看他的十萬藏書,這個辦法不錯,美人愛財,其實也是大多愛才的,沒有那么多錢,至少有這么多書呀!李敖那時就有那么多書,到后來可能更多,但是據(jù)說他宣稱,他讀過自己所有的書,并且連段落都熟悉,如數(shù)家珍。
這我看來,這是不可能的。人這一生,根本做不了太多事,也讀不了那么多書,把人生這本大書讀好,已經(jīng)是很了不起了,讀書有多寡的區(qū)分,也有深度的問題,讀了那么多,如果不能得到其中真味,又何必在意數(shù)量呢。也不是我用小人之心猜度人家,實在是因為,雖然心無限,但是時間有限。以李敖為例,他去世時83歲,恰好在三萬天多一些,如果平均每天讀書一本,那么他能讀三萬本書。如果他要讀十萬本書,那么他平均每天要讀書三到四本。
這,似乎是不能做到的。誰也要在幼年時先學識字,誰也可能要在暮年時臥床不起,誰也需要游學外出,誰也可能有病有災(zāi),李敖至少有七年的盛年時光在監(jiān)獄里,他那些日子也能規(guī)律的讀書嗎?況且,讀書是為了明理做人,為了寫文章,為了考功名,為了中華之崛起,為了母親的微笑和大地的豐收,人的一生,就算什么也不用干,就是為了讀書,又能讀多少呢,又說回來了,李敖還曾經(jīng)倒賣舊電器,大家都要活著,不是為了把自己的大腦當做電腦儲存用。
也許有的人真的能一目十行,一個小時就讀一本書,能人的世界是我所不能想像的,也許有的人把一本書翻翻就算讀了,或者看了封面就算,那樣的統(tǒng)計方法,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