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到了青年時期大多都形成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于是形成了他/她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投資亦是如此,在懂得了基本的交易規(guī)則之后,應該也有他的投資世界觀和方法論,他怎么看待市場運行的驅動力和如何理解市場規(guī)律,則驅動他選擇何種方法去交易獲利。更高段位的投資者,他參與交易的方法一再被市場驗證正確,從而形成自己的投資哲學。然而A股市場散戶眾多,情緒化和周期性是極強的,稍微努力點,就有生存的土壤。就像民智未開的年代遍地文盲,一個只會識字寫字的人都能夠靠代寫代讀書信糊口。當然,市場的變化和發(fā)展也是迅速的,超額利潤不會是從“內幕交易”中得來,而一定是靠超前的學習和積極行動獲得的。——“未來唯一持久的優(yōu)勢,是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
什么是保守主義的投資者?首先他是一個投資者,作者對財富的追求做了很好的廣告:“一個人有了財務自由和人格獨立,就不會被逼著做蠢事了”。大多數被困在水泥森林的隔間里的上班族都向往“詩和遠方”,吐槽老板極品同事操蛋,抱著上班比上墳還沉重的心情,做著不情不愿的事務。“不會被逼著做蠢事”就足以讓人心動,而“自由”更是一枚讓人浮想連天的詞匯——這就意味著說走就走的旅行或者云淡風輕的讀書,誰都不想卸下房奴、車奴、卡奴、婚鉆奴的重擔,逃離當下的茍且。作者甚至專門拿出一個章節(jié)“從消極自由到財務自由”來刻畫中產階級財富、地位的脆弱性以及通過投資財務自由的重要性。對于不投資的人來說,時間會讓金錢貶值——“即使儲蓄也不能解決金錢因時間而貶值的問題,我從未見有人通過儲蓄登上了富豪排行榜。要對抗時間導致金錢的貶值,就必須投資。”
保守主義在投資方面有哪些特點?
其一,順應人性也抗拒人性。人性中存在著為了生存必須占有的欲望,順應這方面的欲望才有動力去參與投資;然而投資也必須抗拒恐懼、貪婪、短視、從眾、情緒化等人性天然的弱點。
其二,不做預測,寧可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不要相信自己或者任何權威有能力預測市場,也不要把投資建立在預測之上。
其三,不抱怨、不訴苦。人性本身是習慣把錯誤歸咎于別人,因工作關系我聽過太多的投資者抱怨,怪A股市場制度殘缺,怪上市公司惡意圈錢,怪“莊家”做籠子,怪從業(yè)人員沒有給出正確的指導,然而這類人仍然一邊維持原有的錯誤交易習慣繼續(xù)虧損,一邊繼續(xù)抱怨著。抱怨者和訴苦者只關心消極面,認為自己是所有不幸的承擔者,用抱怨和訴苦逞一時口快或者引起別人的注意與安慰,如果得不到安慰他也常常想想別人的苦楚來撫慰自己脆弱的靈魂。我從未見過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或者一個充滿進取的人抱怨和訴苦。
其四,審慎的樂觀主義者,最精煉的比喻是:假如你發(fā)現了貌似西施的投資對象,不要過于興奮,多做驗證,做判斷的時候要保守、不要激進。
其五,自信。很多投資者都認為市場價格是由內幕人士、陰謀家、莊家操縱的,所以賺錢要靠“消息”。最近新聞里有位先生花4萬多加入薦股群被騙報警,破獲查獲涉案金額上千萬。正因為有大量對“內幕”迷信的投資者,所以騙子有著巨大的生存空間。沒有能力一句自己的獨立判斷來進行投資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其六,能力圈,芒格說過,你不必事事比人強,但你需要有一些方面的特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領域,比如券商從業(yè)人員的能力圈就是券商股,比如鋼鐵行業(yè)員工比其他人更了解自身行業(yè)的溫度,這些遠比精修過的財務報告、研究報告有實際價值的多。自身的知識儲備、熟悉的范圍都是自己的能力圈,如果有深入交流、共同學習、并肩作戰(zhàn)的朋友,那更是能力圈的加強。比如芒格和巴菲特作為好搭檔,也拓展了他們個人的能力圈。
保守主義喜歡能夠持之以恒的事業(yè),不為自己的成就封頂,不為自己的投資成果設置上限,就像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一樣,八十歲還在做投資,而且因正確的決策和清醒的頭腦而得到幸福人生,金錢和財富只是投資事業(yè)的副產品。
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講投資,更多的是在講哲學,哲學不會具體指導你怎么做,而是樹立一套看問題的方法從而啟發(fā)你解決問題。因此一個完整的投資哲學通常包括:對價值的看法,對人性的看法,對市場的看法,對風險的看法,對投資自身的看法等。什么是價值?它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在價格與價值之間可以畫等號嗎?人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貪婪嗎?恐懼嗎?人有能力預測并把握市場上的每一個變化嗎?市場總是有效的嗎?市場能保證價格與價值不背離嗎?我想,這是每一個參與投資的人都需要自問的,因為形成自己的投資哲學是通往財務自由之路的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