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幾杯濁酒下肚,大顆大顆的眼淚終于像找到歸宿一樣,快速又緩慢的滑落在了臉頰兩側,那感覺,既滾燙又冰涼。
腦海中是我愛的所有人,以及為數不多的愛我的人對我發出的指責,那時的她們意見無比統一,只說一句簡明扼要的話。
“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錯”……
每個人的臉像放電影一幀一幀地緩緩放映,從兒時我單純地偏愛著的爺爺、弟弟,到青春時我又恨又愛的父親母親,再到現在我深愛的子言與幼言,他們都在說:其實一切都是你的錯……
我知道,我錯的太多太多,我沒有能力好好愛你們,我學不會好好愛每一位我想愛的人,小心翼翼拼盡全力地最后是沉默不語……
可是多希望有個人只是用深情地、能意會的眼神看著我,然后擁我入懷,用緊緊地恨不得與我融為一體的力量抱著我,最后耳邊慢慢地傳來“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
最深的絕望來臨時,習慣了沉默。
愛我的,我會因為自尊繼續扮演強大;我愛的,我會因為不想傳遞負能量繼續假裝。
這是對人性的不信任,還是對自己的保護?
我當然要強,雖然也會質疑,這會不會是因為自己的懦弱和無助?
我當然要強,雖然也會害怕,這只不過是陷入了另一種極端?
我當然要強,因為始終認為,自己是沒有退路的,是沒有依靠的,是只能靠自己的,盡管,并不沒有獲得世俗的認可。
有些人話,我不會信,但會覺得說的就是我,偏執也好,倔強也罷,不服輸的說法更是無所謂。
比如——自卑的人都是潛力股;
比如——心理太正常的人,都干不出什么大事……
比如——當所有人都覺得你是個瘋子的時候,你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比如——一個人,如果完全遵照他的內心而活,那他要么成為瘋子,要么成為傳奇……
你口中的所有人反對的東西,就能代表那些“所有人”以及你,是正確的了嗎?或者,又能證明我是錯的嗎?
少數人堅持的東西就是錯的嗎?人云亦云就是對的了嗎?
那為什么,那些世俗中你們認可的集功名利祿于一身的人士,只有少數人?
我可以想象得到那些不理解我的人,會用什么樣的字眼來諷刺、挖苦我——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不可一世、不知天高地厚、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我也可以想象得到,她們嘲笑我時的嘴臉——不屑一顧、嗤之以鼻、視如敝屣……
但是我無所謂,我只想要按照自己的內心活著,管他們是否笑我不知天高地厚。
試問,有多少人在奮力與命運對抗時、在向生活反抗時、在努力做出改變時,是得到了眾人的支持呢?
反過來想,眾人都支持且顯而易見能令你改變命運的事情,能輪得到你嗎?如果是這樣,財富以及其他眾人追捧的東西,又怎么只會掌握在少數熟人手里?
2.
因為我肩負著母親與妻子的責任,我就沒有權利沒有自由追尋我想要的了嗎?
何況,我只不過是換了一份工作,換了一個離家依然只有不到一百公里距離的地方,唯獨不同的,是我沒有帶孩子在身邊,盡管我已再三承諾,最多一年,要么因為上升的還不錯而把孩子接到身邊;要么因為看不到更好的發展前景而回家邊工作邊帶孩子。
但是因為你們思想的狹隘,因為您們對未知的恐懼,因為你們對我的質疑,就要我放棄所有的可能性嗎?
作為公婆,擔心兒子沒人照料,害怕孫女沒人管教……(但同時二老又希望我經濟獨立,減輕他兒子的負擔。)
作為丈夫,害怕妻子在外紅杏出墻……(但他并沒有讓我坐在家里相夫教子的能力,何況,我已再三強調,我不想再為兒女情長浪費時間和精力,沒有人再值得我去傷害我愛的人。)
作為孩子,渴望媽媽的陪伴……(媽媽只需要一年的時間,我渴望為你們也為自己,創造更好的條件以及更多的機會。)
那我呢?從人性的角度而言,歸根結底,都只是站在了自己的立場考慮,沒有人會為了我要的生活而拼盡全力,但都在希望我為了讓你安心而放棄自己想要的可能性。
縱然我自私,那你們呢?這種對我的干涉和阻止,就不自私嗎?退一萬步來說,阻止的了我這一次,阻止的了我下一次嗎?下下次呢?再下下下次呢?
也許你們會覺得我死性不改,走了那么多彎路還不知悔改,還不肯“安分守己”的過日子……
但我的想法是,正因為我經歷得太多,正因為我走的彎路太多,也正因為我承受得或磨難或委屈太多,我才更想要盡我所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正如那句話“我可以接受自己的失敗,但我不能接受沒有嘗試過的自己。”是的,我就是這樣。
而且,一年的時間,幾千塊步入新城市的生活開支,成本真的不高了,不管結果是留在城市,還是回到老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少了一個成為遺憾的可能……
我知道,通往光明的路,向來黑暗無比,但我不害怕,我會以積極為心態、以樂觀為狀態、以拼搏為精神、以堅持為信念的走下去。
如果因為害怕失敗而不去嘗試,那就不會有人成功;如果因為覺得不可能就不去嘗試,那社會就不會進步;如果因為覺得太難就不去嘗試,那國家也就不會越來越強大當然,我這扯得可能有點遠,但事實就是如此,如果那些偉人不是因為經歷了無數次嘗試與失敗,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就還是原來那個會讓你苦不堪言的社會與國家。
也許你會說,但那時候的人因為習慣了并不覺得苦,不,不是,不是不覺得苦,只是那時候大多數人和如今安于現狀的大多數人一樣,沒有敢于改變的魄力,也沒有勇于創新的智力,更沒有不畏挑戰的能力,才自己選擇了習慣所謂的“苦難”。
也因此,少部分有勇氣、有能力、有魄力的人,站了起來,并為后人創造了如今令前人艷羨不已的生活環境。
如果如今安于現狀的大多數人越來越多,那今后的后人,也許會過得比我們的前人還要辛苦。
自知自己沒有能力造福社會,但至少我想要有能力造福我的后代,并希望將自己這種“勇于改變、不畏挑戰、終身成長”的生存態度,傳承下去。
都說,少年強則國強,但我想,人自強則國強。如果每個人都要求自己自強不息,國家自然也就繁榮昌盛了。
3.
他說:“如果一二十歲有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在肩上有責任了!但三十歲了還這么想這么固執,就無法理解!”
“三十歲沒有想法的人,一二十歲不一定有,但三十歲還有想法的人,一二十歲一定有,只是因為很多原因沒有堅持而放棄了。如果結婚后我的生活一直現世安穩,我也許不會再有從前的想法。但事實上,三十歲了生活依然一團糟,那應該努力去改變和提升自己。我寧愿在摸爬滾打里頭破血流,也不要守著自己的不甘心過一輩子。”我聲音顫抖著說完這些。
年齡是問題嗎?身體障礙是問題嗎?
那貝多芬怎么辦?海倫凱勒怎么辦?尼克胡哲怎么辦?姜子牙怎么辦?王陽明怎么辦?孔子怎么辦?等等等等……他們怎么辦?
我一直都知道,身殘志堅的人,是因為從來都沒有放棄信念,大器晚成的人,是因為從來都沒有放棄學習,他們只是剛好因為努力了才有了后來的成就,而不是因為剛好有障礙或者大齡才有成就。
我也并不想自己可以坐在這里就可以等來機會,更不會以為有著不服輸的心態和一腔孤勇就能成為自己想要的人,但我會堅信,這些特質是必不可少的。
“努力了、爭取了就算沒有成功。但也是另外一種成功啊,因為努力的過程讓自己學到東西了,讓自己成長了。”——這段話是大女兒對我說的。
某天,我們在聊“努力和爭取”的話題。
我說——爭取不一定有機會,努力也不一定成功,但不爭取、不努力,就一定沒有機會,也一定不會成功。
于是,大女兒就對我說了那段話。
聽完,一半驚訝,一半反思。驚訝小小年紀的她,竟能說出這樣有哲理的話。反思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為什么有著天壤之別?
而事實上,對待成功最好的態度,莫過以“過程使人學到經歷,經歷使人不斷成長,而人只有不斷成長,才有可能成功。”的方式看待。
我又想起那句“受苦比解決問題容易”——而我看似即將一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殊不知,我必須在為了實現對自己的承諾以及向自己證明自己而付出更多行動、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我還要承受許多心理上的煎熬與壓力。
是啊,我并不怕這些,畢竟,只有沒有價值的東西,才會讓人輕而易舉的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