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課,全名叫心理健康教育課。它又有心理,又提到了教育,因此它既做不到心理咨詢中不涉及主觀價值引導的純粹開放,也做不到其他課程的那種明顯的對錯高低的評判和引導。尷尬的地位導致了更尷尬的結果——社會上的咨詢師認為心理課小兒科,而學校傳統的數學語文教師們又認為心理課就是胡亂的玩一玩,讓孩子放松一下……
導致這樣的現象,無疑有學校心理教師良莠不齊的原因:
聽過最有趣的事兒,一個老師問某區教研員,初中應該上什么課?教研員如此回復:很多課可以上啊?例如感覺、知覺、注意、……普心(《普通心理學》)的目錄就呈現出來了。教研員是博士,但是沒上過心理課……對比語文數學學科的教研員,那可都是摸爬滾打幾十年教學經驗的
心理老師課時少,所以自然缺乏教師對于課堂掌控以及以教師身份跟學生互動的能力,因此心理課的課堂常常設計的很有內涵,卻呈現的很簡單……
另一個原因是:夾縫狀態下標準的難以統一
這事不光彩,但是可以拿出來說:我區里三等獎的教學設計一個字沒改,到市里一等獎……后來一篇區一等獎的教案給另一個區的老師用了,三等獎。而那次一等獎的教案,我看來像主題班會……這并不是說誰好誰壞,但是標準差異太大!
心理課難以用傳統課程標準衡量,雖然有鐘志農、吳武典、林崇德等大咖對于心理課多年實踐經驗總結后提出的要求,但是心理課畢竟是一個看“氛圍”、看“體驗”、看“生成”的課,不會像數學語文一樣可以分數量化,甚至不會像音樂美術一樣,學成啥樣唱個歌畫個畫就出來……學生學沒學會這個標準沒法用到心理課,沒有結果衡量的心理課,難以客觀評價。
即使良莠不齊,即使標準不一。但我從七年前至今,始終相信夾縫中的心理課也有它的獨有價值和潛力!
1.心理課帶來的是比認知層面更深的認同
舉個現象,大街上總有人隨手就把包裝扔在地上,為什么你卻總覺得那么別扭?直到找到一個垃圾桶才肯放下手中的紙。
那些扔紙的人,真的不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么?他們不清楚這個舉動的對錯么?肯定不是。這就是認知層面的認同以及更深層面的認同的區別。情感和感覺層面的認同讓我覺得隨地扔紙特別的別扭……
之所以心理課能夠達到這樣的結果,原因在于——體驗
心理課最在意的內容是體驗,雖然有價值引導,但學生是否真的有所體驗才是我們更加關注的問題。相對于體驗,之后結果的反而是次要去考慮的內容。
這就與思想品德課、班會等德育課的內容有了區分:德育課無論如何最終的結果肯定是預設的道理的呈現,所以精彩的課程過程中更多是故事的感悟,結尾往往是“愿望樹”“理想的翅膀”“齊唱一首歌”等等環節,課程的過程中也許有活動體驗,但體驗是為了結果服務。而心理課在意的是學生體驗到什么沒有?如果體驗了,即使沒有感悟到什么道理,只是感受、感覺的表達也是可以被接受的,甚至如果有目的意外的聲音產生,也是可以被允許的……
舉個栗子:小馬過河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凡是要親身實踐才行。德育課會講這個故事,問問大家收到了什么啟示,換一個生活中的故事,問問大家要怎么做……而心理課,我們較勁腦汁,為的是讓你變成“小馬”,去體驗一下嘗試的過程(不一定是演出來,是創設一個以“”你在猶豫A還是B后,親身經歷發現既不是A也不是B”為模型的體驗活動)。對于結果,你也許說出了道理,但也許老師還會追問:“過河”那一剎那,什么感受啊?……
心理課不會像其他課程那樣有結果的評價,但這恰恰給了它更多了敢于專注于體驗、專注于過程的空間!
2.心理課能給更廣的群體更豐富的心理體驗
專業的心理機構都會帶“小組”,也就是更為專業的團體,人數十幾二十人不等,有時是一群同質的人為了同一個目標,有時也許是完全不同的人為了成長的目的。在咨詢師帶領下,小組成員開始了持續幾周甚至數月的成長之旅。成長中,團體氛圍愈發融洽,每個組員都實現了更為明顯的改變。
心理課難以達到這種需求,首先從人數上難以限制,四十個人一個班的情況并不少見;其次是人員的特性,很難做到同質和非同質等人員的篩選;最后還有群體目標的統一問題,每節課主題都不相同,有情緒調節,有自我認識,有學習的反思,也許只有某個主題才是某個孩子真正想要的……綜上所述,結果自然也不會像專業的小團體那樣收獲明顯。
但是,當下社會上,多少人不會因心理問題走進咨詢室或者成長小組?即使想要加入,多少人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在兩次篩選之后,剩下的人少之又少。
心理課涉及的內容太廣,開玩笑的說,不是要分的都能算在心理課的內容范疇:積極品質的培養,感恩教育,生涯規劃……一些嚴格意義上講不一定算心理輔導內容的內容同樣也會出現在心理課中。但心理老師們,依舊會用心理的方式,把這些主題詮釋出來。單看學生每節課,的確沒那么明顯的變化,但是從幾年之后的角度看,他們會收獲到更多更豐富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會讓他們對自己內心的察覺,對心理本身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想象一下,如果每個學校都能深入的開展心理課,那當他們這個時代的人長大后,他們對于心理咨詢的看法,對于自己內心的覺察,會達到一種“明顯的變化”吧!
每個起始年級的第一節課,我都會問他們聽到心理想到了什么?孩子們多少都會以戲謔的語氣提到心理問題、心理變態等詞語。三年后,他們或傷心或困惑,都會找心理老師聊一聊。而在談活動后的收獲時,也不會再提那么多道理,而首先是我的感覺……心理課,在用更豐富的覺察,改變著孩子的內心。
心理課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孩子的內心多一些豐富的體驗,我們的確難以改變當下,但從三年或者六年角度來看,心理課會完成一個大工程。
3.心理課就是學校生活的協調劑
每個學校開課前,我會做一個調查問卷,里面只提到你對學校、對同學、對老師以及對自己的感覺(喜歡還是不喜歡)。我們常常會在統計問卷的時候發現,那些班里學習表現越是不好的孩子,他對于學校,同學,老師甚至自己的喜歡程度越低……
學校是學習的場所,每門課基本都會有評價。學生都需要去找到對的方法,付出足夠的努力,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評價。或許因為他們自己,或許因為某些客觀因素,課堂表現不好的孩子,更難以獲得同伴、老師的認可。即使老師清楚,那個孩子在課余的時候,積極參加班里的活動、積極幫助同學……只是,每天,他畢竟更多生活在課堂之中,每節課的課業要求(不是老師的要求,是課本身要完成的任務)都會擺在那里,不離不棄。試想一下,每天面對那座難以逾越“高山”,而且每天要盯著N個四十分鐘,想必任誰也難以積極起來吧……作為老師,我雖然知道要鼓勵和包容,但這節課要求你得知道“1+1=2”,可你始終不知道時,老師也會為難,這種為難也會是一種壓力。
“心理課,是國家規定不允許有任何形式考試的科目。”我每次說完這句話,都會贏得全班的掌聲。這個不幸的規定,導致心理課常年被數學語文老師征用。但慶幸的是,心理課不用考試,沒有評價,這給了很多孩子一個“喘口氣”的機會。心理課中,只希望你能夠積極參加,好壞對錯高低并沒有那么重要,學生可以在沒有必須要達到什么要求的背景下,盡情的當一個個體,一個需要成長的個體……僅此而已。如此看來,心理課只是帶學生玩玩也是有其意義的,當然,每個心理教師的追求不止于此~
就在幾周前,我給某學校的兩個班上過心理課。兩個班有好有壞,一個班學習很棒,另一個班“大神”居多。當我兩節課后,我似乎更惦念那個差一些的班級:那群孩子在兩個小時的過程中,前面調侃嬉戲,后面越來越認真的參與。那些孩子已經不再對課堂有什么希望了,而這時,他們發現原來還有一個課是如此的包容我們,我們還可以站出來表達很多內容!
我在那個班的課代表,是他主動請纓的。他,上課的前十幾分鐘,撕了一桌的紙片,揉好紙團到處扔……
心理課同樣是學校的一門課程,但又不同于學校的很多課程。因此孩子們可以在心理課里,有機會再一次重新認識學校、認識老師、認識課堂……雖然可能只是每周一節,但可以給他們的改變留下一個契機:原來上學不完全是那樣啊!。
我發現:
上了七年的心理課,
一直在思考什么樣的設計更好,卻沒有寫出過任何文字來表達我對心理課的在乎……
逢人便提心理課中心理的味道,卻從來沒梳理過心理課到底怎么才能有味兒……
總是感慨和不平他人對于心理課的輕視,卻也沒有真正完整的表述過為什么心理課如此重要……
傳送門心理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