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講供電分區。照舊引用了謝專家的名句“我們的祖國多遼闊,到了新疆你就知道什么叫遼闊”。
那一天不知怎么一激動,隨口問了句:“到過新疆內蒙等地的,舉手示意一下”。
然而,沒有。
這就尷尬了,作為久(lian)經(pi)沙(ju)場(hou)的老教師,自然要想辦法圓回來的,于是說:“如果不能理解的話,建議你們看看李娟寫的阿勒泰系列的散文。”
頓時有沒小美女在下面眼睛亮晶晶:“哎呀老師,我也喜歡她的文章。”
我幾乎購買了李娟已出版的所有書,并且只有一本是購買的電子版。
《九篇雪》和《我的阿勒泰》這兩本書,因與其它書中文章有大量重復,所以沒有認真讀下來。其它的都認真的一篇篇讀完。
第一本叫《阿勒泰的角落》。李娟在書中介紹了約1997年到2003年之間(因為書送給了朋友,所以可能記得有誤差)在新疆的生活,做裁縫、開小商店。最后在橋頭安家時,又怎樣對房子左改造右改造。
那一陣子情緒不太好,一邊看一邊腦補那個時期新疆與內地的區別,竟然就慢慢放下了很多事。
她的散文是有治愈功能的。
李娟寫的都是她的真實經歷,文中的人物和我們一樣行走于這天地之間,因此,更能讓人有代入感。
看著那么苦難的生活,在李娟筆下都呈現出美感來,頓時覺得自己的困難就不算什么了。
看到第二本《冬牧場》時簡直沉迷了,一個女孩,為了完成一本書,可以親自進入牧民的家,跟隨轉場,進入沙漠生活。剛開始是沒人相信她可以堅持下來的,然而,她不僅做到了,最后居麻一家轉場時還考慮帶著她。
偉大的作家,為了塑造的形象豐滿,往往是要體驗生活的。曾有幸遇到《平凡的世界》中田福軍原型的后人,他告訴我,路遙為了塑造這個人物,在他長輩家里住了幾個月,近距離觀察。至于他描寫的北方工業大學,細致到我的同學們一一在我們的校園里去找到對應的地方。
李娟就是如此,為完成讓她名聲大噪獲獎數次的作品《羊道三部曲》,她進入牧民扎克拜媽媽一家生活,跟著一次又一次的轉場。完成這個時,李娟的筆觸由寫《阿勒泰的角落》時的贊美,變成了客觀誠實地描述他們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牧民們按照計劃一次次的轉場,更換居住地,有利于保護阿勒泰脆弱的生態。另一方面,政府想辦法豐沃草場,讓牧民們定居,也是為了讓他們結束漂泊的生活。
《冬牧場》完成在《羊道三部曲》之后,寫得更好。
忘了李娟那本書里寫的《滴水泉》的故事,一條只有屬于冬天的半年通車的路邊,有一汪滴水泉,李娟是這樣描寫的“滴水泉如同這片大地上的神明。它的水,一滴一滴從無比高遠之處落下,一滴一滴敲打著存在于這里的一切生命痕跡的脈搏,一滴一滴無邊無際地滲入苦寂的現實生活與美好純真的傳說。”
滴水泉邊后來來了兩口子,開了個小飯館,供過往的貨車司機吃飯休息。后來女的跟一個貨車司機走了。接著,男的也離開了。
再后來走投無路的女人和情人又回到了滴水泉,養了雞,繼續著飯館,一派生機盎然。賺了點錢之后,在貨車不經過的半年,用泉水和泥擴寬的房子,增加了飯桌。然而,另一條更近的路于那個冬天到來之前開通,通往滴水泉的路就被放棄了。
看完之后,一直在猜測后續。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說李娟筆下的滴水泉已經開發為景點,當年的女人及情人已經離開,房子只剩下殘垣斷壁。
還有《阿勒泰的角落》中提到的橋頭,我也一直在猜測它的前世今生,是不是如我老家已經關停的礦企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