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這個故事之前,情節我很早就知道了,夢想、舍棄、生活是我對它的初印象。夢想奢侈且可遇不可求,所以我不愿意看這種東西,平添煩惱罷了。
但是讀完之后,我卻對毛姆刻畫的斯特里克蘭有了不同的認識,完全不同于以往刻板的臉譜化的藝術家,這個人與眾不同,連同他去追求夢想的列車都像出了軌一樣。
斯特里克蘭本來是一個擁有有序生活和平凡幸福的證券經紀人,突然有一天像被命運擊中一般,他說:“我必須畫畫”。然后毅然決然離家去了巴黎。
他本可以是一個為了夢想而犧牲自我、歷經磨難的人,可以是因為小時候的夢想開始畫畫,可以是因為一個老畫家讓他突然有了獻身藝術的想法,但是,都不是,毛姆自己也說:“我塑造的是一個殘忍、自私、野蠻、好色的人,卻把他寫成了偉大的理想主義者”。這一點顛覆了我之前對于這類人的固有印象,這位有天才般成就的藝術家,同時有著波折而傳奇的人生,他的出現鼓勵了很多追夢的人,但是他卻是這樣一位自私的、蔑視女性價值的人,這是不是很有趣?我總在想毛姆為什么要塑造出這樣一個復雜的人格給人看呢?是因為要避免脫離現實還是不想重復塑造那些臉譜化的典型形象呢?
而且他愛上繪畫,走上藝術道路的那個瞬間來的那么不鄭重,就如同每個時刻一樣。
毛姆這樣解釋他的繪畫欲:“在他的靈魂中,也許有著深層的創作本能,盡管他的生活遮蔽了它,它卻無情的瘋長,像癌癥一樣擴大到細胞組織,直至占據了他整個人,使他無法抗拒,必須采取行動。”沒有任何的征兆,突然他就奔去巴黎,再也沒有回家,夢想來到的時刻誰也說不準,前一刻他還循規蹈矩,下一刻就變成了義無反顧的瘋子 。
毛姆的嘲弄
除了復雜的個性,我還有很多不解。人們說,藝術家是最慷慨的,因為他們創造美給予世人,但斯特里克蘭不同,他不求別人認可,不與他人分享,他最傲慢的是將生前最后一件作品也是最震撼的作品付之一炬。布魯諾船長說:“攫住斯特里克蘭的,是一種創造美的激情。這讓他一刻也不得安寧。讓他四處奔走。他是永遠跋涉的朝圣者?!彼运此屏邌?,不愿我們也感受這美,因為他在創作過程中已然得到滿足,在跋涉的途中找到了自己靈魂的軌道。
毛姆寫斯特里克蘭對女人的態度,雖然我不愿承認,但是有些話不得不說是極對的,盡管我也是女人。
“因為女人除了愛情什么也不懂,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荒謬。她們還想說服我們,讓我們相信這就是生活的全部?!?/p>
“如果一個女人愛上你,除非擁有你的靈魂,她才肯罷休……男人的靈魂在天際游蕩,女人卻想將它囚禁在自己的賬本里。”
他就這樣通過這個任性的藝術家的行為嘲諷了大多數女人。
而看完全書,毛姆嘲諷的又僅僅是女人嗎,還有愛慕虛榮的淺薄之輩和蠅營狗茍的庸碌之徒。
故事不流俗,主角復雜而任性,喜歡他對那些不喜歡的人破口大罵的樣子,還有對不感興趣的事情的輕蔑和不屑,所以這其實不是一個僅僅關于夢想、舍棄和生活的故事,其實還可以讀到很多??催^這本書的小伙伴有什么樣的看法,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