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涂山狐貍
不得不承認,樹有高低,人有胖瘦,而世界上的生活,就如同樹和人的種類一樣,各有各的運勢,也各有各的活法。
然而,對于某一類人來說,在他們的身上,你會看見一種共性,那是生活在同一層次里的人,所呈現出來的同一種生活底色,而《平生》這本書,恰恰就是這樣一本書,把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故事,匯聚在一起,一個又一個地講給你聽。
這些故事人物,有的是出自本書作者蘇小旗母親的講述,有的是源于作者本人從小生活在東北大雜院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也有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正因為他們的真實存在,才讓有幸讀到的讀者,對于這些沉浮在命運里的人物,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那里有感動,有掙扎,有倔強,看到的你時而會哭,時而會笑,時而悲愴,時而大受鼓舞,時而又感慨生活的起伏和命運的不濟,往往這些交織的情緒,才構成了生活的全部體驗,它無不提醒著你,生活不是童話,真正的生活就是那么的不容易。
此書第一個故事——《山南水北,半路夫妻》——就是講的一對半路夫妻,而這對夫妻不是別人,正是作者的奶和后爺的故事,他們各自經歷了生活的辛酸,在晚年走在了一起,過了幾年安生的好日子,又在各自回歸生命混沌的時候,和原配葬在了一起,正如作者在文末說:“從此山南水北,余音已斷,遙遙不再相望”。而看過這個故事的人,該同我一樣,再也無法忘那個干著苦活兒累活兒,總把雞肉留給作者及其妹妹,只把雞頭和雞屁股留給自己,又在作者她奶直腸癌造瘺術后,為她喂水喂飯,端屎端尿,細心照顧著她的“老張頭兒”。
給我印象深刻的不止于此,還有那對早年喪失父母的姐弟倆,在貧窮困苦年代,彼此惦念,情感牢固,卻在日子好起來后,因為蓋房子的事情,鬧的不可開交,最后斷絕來往,直到生命終結,告別這個世界,也不曾摒棄前嫌,握手言和。
你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故事似曾相識呢?是的,這個世界上,多少親情愛情友情,都在利益面前,變得面目全非。人,有時候就是太現實,所以才會輸給了生活,輸給了現實。
當然,故事還有很多,而每個人物角色,都有不同的出身,不同的命運軌跡,有得償所愿的,有抱憾終身的,有失去最愛的人后終身懷念的,似乎都能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找到原型,你會聯想到小時候見過的人,會想到哪條街哪個巷子里也有那樣一個人,或者,你會聯想到某一本書,似乎也出現過這樣一種場景,你對他們并不感到陌生,因為他們,真的就是人生百態里的一個又一個真實的存在,在不經意間,你會不由得生出憐憫和同情,關于這一點,完全要歸功于作者了,因為她在講述的時候,站在比生活更高的高度,力圖呈現給大家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卻并沒有去作出太多的道德批判,也未染上太多她的主觀色彩,給了讀者足夠大的自由思考和自我體驗與感受的空間。
所以,你從作者蘇小旗的文字里,能讀到人生的哲理,也能感受到一種寧靜和純粹,我認為這是作者蘇小旗對生活的一種豁達和觀照。
她對生活的認識是真切的,對生命的理解是深刻的,帶著生命厚度的東西,自然更能打動人,她無疑是看到了生活艱難的一面,所以她在書里這樣寫道:“我們都是別人生命的看客,而別人也是我們生命的看客。說不清楚人生是一場夢,還是一個巨大的謊言,但每個人都在努力讓它活得不像一個夢,一個謊言。每個人受著各自既定的命運牽引,在貌似平穩的生活中蹣跚而行。”同時,她也看到了生活有陽光的一面,于是才有了她所說的“生活是泥土,風吹雨澆,形象難免落魄尷尬,精神卻是從泥土之上生出的枝、開出的花,總是向著陽光的方向。”
通過《平生》里的文字,也能窺見作者的生活也是受過窮、吃過苦的,人生的曲折,在她心里,都化成了生命的養分,開出了燦爛的花,正如羅曼羅蘭說:“世上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出世界的本來面目——并且去愛它。”那么,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世上有一種勇敢,那就是嘗盡人間的苦辣,卻依然愛生活。
正源于作者的勇敢和對生命的愛,使得她對她筆下的人物充滿了很深的感情,她常對朋友說:“寫故事太耗心神,我又把自己寫哭了。”試問若是沒有用過心動過感情的東西,怎會把自己寫哭,又如何能耗心耗神呢。
其實,寫作有一種狀態,那就是“在想寫的時候,以想寫的方式,寫下想寫的東西。”這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才華,是上天賦予寫作者的天賦,也是一種保持個人風格的勇氣,當蘇小旗說出“我將一直順從自己的心意寫下去”的時候,我想,她已經做好了“以自身獨有的自然的聲音”去講下一個新故事,去述說她新的心情的準備和決心。
于是,我對她正在寫的下一本書,就多了許多的期待,乃至于對她此后更遠時候將寫出的文字以及各自的生活,都生出了很多的期盼和祝福。正如她這本《平生》書名一樣,愿:一切平順,安生。
-end-
書評作者:涂山狐貍,大學老師一枚,醫學出身,喜歡簡單,愛看書碼字,立志用文字溫暖每一個孤獨彷徨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