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是個社會學家,也不是個心理學家,只是分享一個,我偶然發現的有趣的現象。
事情發生在昨晚,與一個姑娘聊天時,聊著聊著,她突然說:“你怎么一直說自己可憐呢。”
我有些納悶,也有些震驚,如我一般在朋友圈天天放雞湯和段子的選手,怎么會說自己可憐?
于是我重新翻閱我跟她的聊天記錄,發現,如果按著她的角度去解讀,我確實有裝可憐的嫌疑。
不因為別的,首當其沖就是我在聊天時候愛用的表情,[emoji]和[哭],其次便是我發起聊天時候,用的是我吃了一天的垃圾食品搞得自己有些難受這樣的事情作為話題開始的。
我發現,我在與人聊天時候已經形成了一種低姿態的說話方式,就是拋出自己有些糗的事情。我覺得這在好友間很正常,因為大家聊天時都是插科打諢的吧。于是又翻閱了與其他好友的聊天記錄,尋求證實,卻發現一些更有意思的東西。
同樣不只是我,很多人在交流時,都會首先拋出一個話題,供對方接話茬兒,這個話題,便值得考究一下。
有說可憐事的,有作,有吹牛逼的,有秀。
比如,在一個群里,我日常會發一些當日新聞,應者寥寥無幾,但是一旦有人發個秀吃的,秀恩愛的照片,或者吹個牛逼,氣氛馬上活絡了一些,大都點贊,或者進入了熱烈的討論。
我大概了解了低姿態與高姿態的模式:說可憐,作,說困惑與疑問等待對方解答,都是一種低姿態,以供對方發出一種同情與關心,然后進行聊天;吹牛逼,秀,跟別人說一些當下時事和自己的看法,或者分享好文章,好電影再說說自己的讀(觀)后感,
都是一種高姿態,旨在先安利了對方,再主導這次聊天。
說到底,是激發對方的好奇。而且,如果你描述自己的高低姿態時,用的描述條件越多,那么話題也就越多。
如果還不明白,那么我舉個例子吧。
比如降溫這件事情,如果你淡淡的給他一句:“最近降溫,天冷加衣。”一股老媽嘮叨的即時感暴露無遺,對方估計也會淡淡的接一句:“嗯,是啊,最近預報有寒潮。”
或者可以這么說:“媽的,這天凍死寶寶了[emoji],你也穿厚點,別跟我一樣凍成孫子。”對方一般會說:“哈哈,我就知道你每天這么風騷,遲早凍死。”或者,“來,發個照片,讓我看看孫子長啥樣。”又或者,“你穿的還算少?那我是得加點衣服了。”
如果對方如果還像剛才那么說,那要么這孩子天生高冷或者腦子直,要么他覺得你們關系還不到位。
就像我朋友這般直的女孩兒,聊天聊到一半,才直接說我為什么說自己這么可憐的,我也是頭一次見。[emoji]
其次,高低姿態在寫作時也會很有用。
就說標題吧,我縱覽了簡書首頁,有比重很大的噱頭與標題黨,如我這篇文章如此素的標題,閱讀量大都在10-,而充滿雞湯味兒的,或者是故布疑陣的,又或是盛氣凌人的標題,閱讀量近百。
這同樣是一個引起好奇的例子,大多數人對于一個疑問,或是一個鮮明的觀點天生好奇。貼吧,論壇,社交網站,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么在文章中,你適當的拋出一個疑問,比起平鋪直敘更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推理小說的美,大都在此。謎團疑問,引人好奇,發現證據,引人入勝,最后得出結論,引人驚嘆。而文章自不會如推理小說一般有套路,適當在你說論點前,講故事前加入疑問,效果會好很多。
但若你要在文章里加入一個鮮明的論點,如反問一句話,來表明你的道理,那么除非你是咪蒙之類著名的尖銳文人,否則不會有那么多擁簇會同意你。你要理解,你的文章是在跟一個心理上覺得跟你地位相同的人對話,而不是在講道理,而看咪蒙文字的人,大多是仰著頭看的,列入了他們腦子里防衛模式的白名單。就像電腦還是手機的安全防衛模式里有一個白名單,即無條件接受白名單的一切。所以,就算你的道理與咪蒙他們說的道理是一樣的,你的文字都得低兩等,才會讓人接受。
舉個例子,他們說觀點,就是碾過去,“如果XXXX,我難道不該XXXX嗎?”
你的觀點一致,但你的描述只能是,“面對XXXX,你覺得XXXX是不是更好呢?”
于是,我想說的就到此為止了,這個東西也許會涉及一些心理學的東西,作為一個門外漢,我只能說我看到的東西,然后表述給你們。深究下去,深層次的理論不敢瞎編,因為我覺得是對心理學的侮辱。又或許會有以心理學角度去闡述這種現象的由里及表的文章,而我這膚淺的文章就權當拋磚引玉吧。
最后,我想了解的是,我這么素的標題,點開這篇文章的你,究竟是懷著怎樣的心態呢?